細節判斷
111學測國綜試卷20
20-22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20-22題。
20.依據資料甲,下列關於鄭崇和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十九歲時,隨祖父、父親、叔叔遷居後龍
(B)生前即因兒子們功名有成,晉升為通奉大夫
(C)長子由大房過繼,是鄭家家業發達關鍵人物之一
(D)妻子姓陳,仙逝較早,故於鄭崇和過世後才同葬”
111學測國綜試卷35
35-37為題組。
第二題(占14分)
閱讀下文,回答35-37題。
卡夫卡說:「世上有無窮的希望,只是不屬於我們。」他筆下的人物,都致力於看似可及的目標,卻始終構不到成功的邊。在這驟然黯淡的世界,把卡夫卡的話反過來講好像也通:「世上毫無希望,除了屬於我們的希望。」
我講的是氣候變遷。人們絞盡腦汁想控制碳排放,實在頗有卡夫卡小說的氣氛。我常聽人說:只要眾志成城,就能「解決」氣候變遷問題──在1988年有科學證據時,這可能是事實,但過去三十年,排放到大氣中的碳,卻相當於兩百年來工業化社會的碳排放量。
科學家研判:倘若全球平均溫度上升超過2℃,大勢將無可挽回。「政府問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的說法是:要把上升溫度控制在2℃以內,必須在「下一個」三十年間,把淨排放降到零。
決策人士所提的解方,在我看來應有幾個先決條件。首先,製造汙染的國家得關閉大部分能源與運輸的基礎設施。根據《自然》期刊某篇論文的說法,現有全球基礎設施倘若運作到正常壽命終止,碳排放量將超出大災難來臨前所能接受的限額──這還不包括數千個施工中和已規劃的計畫。其次,應有周全的能源政策。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個笑話──歐盟使用生質燃料,卻使印尼因種植油棕樹、採收棕櫚油而加速濫伐。最後,人人對受限的生活必須照單全收,為後世、為遠方受威脅的國家忍受不便。
你可以說我想觀,但我實在不覺得人們能在短期內貫徹解方。有些行動派人士主張,若公開承認問題無法解決,會降低大眾採取改善行動的意願。這讓我想到某些宗教領袖,生怕大眾若少了永遠得救的保證,就懶得循規蹈矩。我因此很好奇,倘若我們決定告訴自己真相,接下來會如何?
長遠來說,當溫度越過無法回頭的點,我們只能接受世界的變化。但短期來看,碳排放減半,多少可延緩面對臨界點的時間。宗教改革時有個教義問題:行善是因為能進天堂?或單純因為行善是好事?如今儘管「天堂」是個問號,你還是很清楚,如果人人行善,世界就可能更好。(改寫自強納森‧法蘭岑〈倘若我們不再假裝〉)
35.上文是以議論為主的散文。請就文中觀點,回答下列問題:
(1)依文意推敲篇名〈倘若我們不再假裝〉,人們一直假裝能做到什麼事?(占2分,作答字數:20字以內。)
(2)文中認為第(1)題所指的事情不易達成,所依據的期刊論文內容為何?(占4分,作答字數:40字以內。)
112學測國文國綜試卷06
依據下文,□□內最適合填入的詞語依序是:
乾姜纖白,甚美。其部人曰:「將軍何為翠麗人經此?地有神,善霜少女,而美者□□□□,宜謹護之。」乾姜□□□,夜勤兵環其廬,匿鄉密室中,謹閉其目,而以女奴十餘□之。爾夕,陰風晦黑,至五更,寂然無聞。守者急而假寐,忽若有物驚寤者,即已失妻矣。(〈補江總自猿傳〉)
(A)其來有自/疑懼/迎候
(B)其來有自/倨傲/伺守
(C)尤所難免/倨傲/迎候
(D)尤所難免/疑懼/伺守
112學測國文國綜試卷29
關於「夫餘國王」的事蹟,符合下文敘述的是:
北夷紫離國王侍婢有娠,王欲殺之。婢對曰:「有氣大如雞子,從天而下,我故有娠。」後產子,捐於豬涸中,豬以口氣噓之不死;復徒置馬柵中,欲使馬籍殺之,馬復以口氣噓之不死。王疑以為天子,令其母收取奴畜之。名東明,令牧牛馬。東明善射,王恐奪其國也,欲殺之。東明走,南至掩流水,以弓擊水,魚驚浮為橋,東明得渡。魚驚解散,追兵不得渡。因都王失餘,故北夷有夫餘國焉。(王充《論衡》)
(A)為紫離國王和侍婢所生,因其出生時間而被命名為東明
(B)曾被棄於豬圈馬槽,不僅未受傷害且受到豬馬呼氣照護
(C)其母為侍婢而被視為奴僕,後因善騎射被派去放牧牛馬
(D)為救母而謀反,事敗後南向逃至夫餘,於是成立夫餘國
(E)逃避追殺至河邊時,魚驚浮出讓他踩踏而渡,得以免難
113學測國綜試題06
6-8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6-8題。
中國湖南省江水地區,一種神祕的菱形文字——女書——悄悄流傳超過百年。它是一種使用當地方言,須以「唱誦」方式表達與理解的表音文字。女人用它來自傳訴情、互通心跡、結交姊妹、祝禱祈願、傳說紀聞……。江水是典型的農業社會,女孩從小「不得亂步出娘房」,因此未嫁的女兒稱作「樓中女」。未嫁的女兒在娘樓做女紅時,邊唱歌、邊學說女書、寫女書、織女書字,進入正統教育體系之外的知識系統,且因熱愛女書而結為姊妹。當有姊妹出嫁,每個姑娘從婚前幾天便開始哭嫁,饒贈女書留念,感懷女性身不由己的共同命運,娘樓是她們建立封閉又親密的女性空間,但事實上又是「無
常」的象徵。
在以哭嫁為主題的女書作品中,常常描述父系社會婚姻將女人從原生土壤進根剜起的滋味,顯示哭嫁不僅是少女面對未知命運的恐懼,更是女人剪斷血緣、地緣與人緣聯帶時的哀號。但也由於有女書,因而婚後她們並不像其他文盲婦女喪失向外通訊、結盟的能力。姊妹們的通信中許多樂少,但總是盡心相勸、彼此扶持。她們透過女書,在社會現實與磨難中掙扎、拉鋸、妥協,尋找生存之道。甚至在書寫過程中,執筆者也不止於代書,悲憐動解的同時,常將自己的身世寫了進去,形成風格特殊的「參與寫作」。關於女書的起源至今仍是個謎,江水女性發明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女書,但因以上話為奇,加上地方阻隔,僅局限於江水一帶流傳。也由於女性死後女書多作為殉葬而被焚毀,以及隨著教育的普及、傳統習俗、社會情境的改變等因素,女書逐漸式微。然而,女書的研究與應用方興未艾,尤其是在消費時代裡,女書反成為一種時尚符號,常出現在文創設計中。(改寫自鄭至慧、劉斐致等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上文「娘樓」與江水女性的關係,說明最適當的是:
113學測國綜試題07
113學測國綜試題09
9-10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9-10題。
大多數機場的指標都使用黑體字,因為它給人乾淨簡潔的現代感。若使用新細明體,
由於筆畫很細,一段距離外就不易閱讀,甚至連發現它都有困難。新細明體的橫筆設計
得偏細,不適合使用在距離讀者較遠的指標上。而黑體橫筆夠粗,就有良好的「易視性」。
新細明體在80年代曾是新潮設計,但時過境遷,難免靠美疲乏,是想改變中文字型
設計現狀者要革新的對象。高解析度螢幕時代,它更難以勝任螢幕上的閱讀。但只要它
是系統內建的首要字型,就會是大多數人的首選。如此一來,文字風景的基本面一時難
有什麼變化。
新細明體是專門用在「紙本」上的,離讀者眼前不遠,可能是放在桌上、捧在手上
讀。這種字體我們稱為「內文」。通常,內文字體會設計得讓人感覺變化不大,沒有張
狂的造型,像喝水那樣素然無味。但這樣「無聊」的體驗,反而有助於專心吸收資訊。
新細明體是很普遍的內文字體,因而有學院指定報告使用新細明體,以減輕教授閱讀的
負擔。(改寫自柯志杰、蘇婧翔《字型散步》)
上文認為「文字風景的基本面一時難有什麼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細明體的識讀性高 (B)新細明體取得較方便
(C)人們習慣近距離閱讀 (D)人們不在意字型美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