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8指考英文考科-49

[題組:第48-51題]49. Which of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s is true about the okapi?
(A) It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Congo.
(B) It is a mystical creature from a Greek legend.
(C) It has been well protected since 1987.
(D) It i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zebra than the giraffe.

[閱讀測驗]
答案

答案:(A)。略解:第一段提「okapi對剛果而言,如同熊貓對中國、袋鼠對澳洲」,可推其是「剛果的重要象徵」(A);(B)被描述為「像希臘傳說中的生物」(非真實來源)、(C)1987年設保護區但數量仍降50%(未受良好保護)、(D)與長頸鹿親緣關係更近(非斑馬),故選(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學測國文試卷第12題

12-13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2-13題。
這兩文在《人和動物的情緒表達》中指出:人類和較低等動物主要的情緒表達並非經由學習,而是來自天生或遺傳,越是相近的物種,情緒表達就越相似。例如許多動物在面對危險時會毛髮豎立,以使自己看來更威武、兇猛;人類的難度充裕其實正是汗毛豎立的輕微現象,也是哺乳類親戚表情的遺跡。
稍後的學者繼續探討此議題。多人主張情緒可分基本情緒和非基本情緒:前者如恐懼、快樂、驚訝、憤怒等,為生物的基礎反應;後者是由基本情緒混合而成的高階情緒,如恐懼和驚訝會混合為警覺,而恐懼和快樂則易混合為罪惡感。高階情緒通常被認為是認知的運作,比基本情緒更能顯示出物種和個體間的差異。
臉部表情、肢體動作和言行舉止都是情緒的表達方式,且有其展示規則。學者艾克曼表示:情緒的表達方式會受到學習和文化的影響而變弱,增強或以其他方式加以遮掩。「展示規則」界定了人可以在何時何地對何對象展示何種情緒,以及可以展示的方式和程度,這是社會化的一部分。(改寫自約瑟夫·李賓《腦中有情》)

下列敘述,符合上文文意的選項是:
(A)達爾文認為人和較低等動物的情緒表達完全相同,但稍後的學者修正該主張
(B)達爾文認為人類難度充裕的反應,乃哺乳類動物面對危險時情緒表現的遺留
(C)人和動物擁有同樣的基本情緒,但動物的認知能力較弱,無法擁有高階情緒
(D)高階情緒來自認知與學習,高階情緒越多的人,說明其表達力和道德感越高

[單選題]
答案

(A)達爾文未言「完全相同」。(B)符合文中對「雞皮疙瘩」的解釋。(C)未言動物無法擁有高階情緒。(D)未言高階情緒多與表達力、道德感直接相關。故正確選項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學測國文試卷第13題

12-13為題組
下列畫線人物的情緒表達方式基於「展示規則」而進行調整,以致其言行舉止呈現了前後差異的選項是:
(A)到了午間,掌櫃取下粉板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第二年端午,又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
(B)輪夫撞進後堂,月香見了鍾離義,還只道萬福。張婆在旁道:「這就是老爺了,須下箇大禮。」月香只得磕頭
(C)范進因這個嘴巴,卻也打量了,昏倒於地。眾鄰居一齊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漸漸喘息過來,眼睛明亮,不瘋了
(D)王戎七歲曾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間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辛。」取之信然

[單選題]
答案

「展示規則」指情緒表達受社會文化規範而調整。(B)月香原本行萬福禮,經張婆提醒後改行磕頭大禮,符合因應社會規範(身分)而調整情緒表達(禮節)。故正確選項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6題

下列是仁欣醫院在進行手術治療前,提供給患者的麻醉風險等級表,依據表中的資訊,
敘述錯誤的是:

級別 病人狀態 死亡率
1 健康 0.06~0.08%
2 有輕微的全身性疾病,但無功能上的障礙 0.27~0.4%
3 有中度至重度的全身性疾病,且造成部分功能障礙 1.8~4.3%
4 有重度的全身性疾病,具有相當程度的功能障礙,且時常危及生命 7.8~23%
5 瀕危,無論是否接受手術治療,預期在24小時內死亡 9.4~51%

(A) 第1、2級死亡率約為0.06%至0.4%,可見麻醉雖有風險但危險程度低
(B) 第3、4級風險程度增高,乃因病人患有全身性疾病,且伴隨功能障礙
(C) 第5級死亡率可高達1/2,但在不開刀的情形下,可能一天內結束生命
(D) 麻醉風險與患者的健康狀況密切相關,死亡率由高至低依次為1至5級

[單選題]
答案

(D)錯誤,死亡率應由低至高為1至5級,而非由高至低。故錯誤選項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04

下表摘自國家發展委員會於107年彙整的「107~109年重點產業人才供需調查及推估」報告。依據這份國防類產業需求調查,下列敘述最適當的是:

國防類產業 新增需求人數 107~109 年平均
107 年 108 年 109 年
1 國防航大業 696 301 113 370
2 國防船艦業 183 105 95 128
3 航空業 430 440 460 443
教育背景需求 工作經驗需求
教育程度 百分比 (%) 學門 百分比 (%) 年資 百分比 (%)
碩士以上 41.0 工程及工程業 56.5 5 年以上 38.5
大學 59.0 資訊通訊科技 23.2 2~5 年 46.1
高中以下 0.0 商業及管理 13.0 2 年以下 12.8
法律、語文 7.3 不限 2.6

(A)國防航大業的三年總需求量最大,但航空業有逐年增量的趨勢
(B)觀察107~109年的狀況,超過八成的應徵者具有兩年以上的工作年資
(C)教育程度均須具備大專以上,半數以上的職缺須具工程及工程業專長
(D)提供給商業管理、法律、語文科系畢業者的職缺較少,但年資門檻也較低”

[單選題]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解讀圖表數據並進行正確推論的能力。
(A)錯誤。國防航太業三年總需求為696+301+113=1110,航空業為430+440+460=1330,航空業總需求較大,且航空業需求逐年增加,國防航太業則逐年減少。
(B)錯誤。表格顯示工作經驗需求中,「2年以上」年資者占比為38.5% + 46.1% = 84.6%,但這是「職缺要求」的年資比例,並非「應徵者」實際具備的年資。
(C)正確。教育程度需求中,大學(59.0%)與碩士以上(41.0%)合計100%,故均需大專以上學歷。學門需求中,工程及工程業(56.5%)超過半數。
(D)錯誤。商業及管理(13.0%)、法律、語文(7.3%)職缺相對較少,但年資門檻並未特別說明較低。
故正確答案為(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11

依據上文,不符合「陳樹菊」小行星的敘述是:
2018年9月5日,第278986號小行星正式以「陳樹菊」之名在天堂閃耀。
小行星是沿橢圓軌道繞太陽運行的小天體,大小、形狀不一。一顆小行星被發現且確認後,會獲得一個臨時編號:發現年份加上英文字母。當小行星的運行軌道參數被精確測定後,便會獲得正式命名:永久編號加上名字。永久編號,是以小行星發現的順序編號,至於名字,小行星是目前唯一可由發現者命名並得到世界公認的天體。發現者擁有命名權,但須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核准。
直到中央大學設立「鹿林天文臺」,臺灣才在2002年首度觀測到新的小行星。2007年,第145523號與145534號小行星分別命名為「鹿林」、「中大」,成為首度由臺灣發現並命名的小行星。目前鹿林天文臺已發現800多顆、正式命名90多顆小行星,如:吳大猷(2008年)、鄒族(2009年)、雲門(2010年)。
中央大學天文觀測員蕭翔耀為傳遞臺灣美善的人文價值,特別將他在2008年10月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為Chenshuchu(陳樹菊姓名英譯),以表彰陳樹菊的善行義舉。從此,最美的人心將照亮世界。(改寫自中大新聞2018年9月6日)
(A)由蕭翔耀於「鹿林天文臺」觀測發現
(B)發現到正式核可命名,歷時大約10年
(C)永久編號為278986,名字是Chenshuchu
(D)臺灣首顆以人名命名並經核可的小行星

[單選題]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對文本細節的準確理解與判斷能力。
(A)符合文意。文中明確指出由中央大學天文觀測員蕭翔耀發現,而中央大學擁有鹿林天文臺。
(B)不符合文意。陳樹菊小行星於2008年10月發現,2018年9月正式命名,歷時約10年。但文中提到「吳大猷(2008年)」、「鄒族(2009年)」、「雲門(2010年)」等更早即以人名或文化名稱命名,故陳樹菊小行星並非臺灣首顆以人名命名的小行星。
(C)符合文意。文中開頭即說明第278986號小行星命名為「陳樹菊」,其英文名為Chenshuchu。
(D)錯誤。如(B)項解析所述,在陳樹菊之前已有吳大猷(2008年命名)等以人名命名的小行星。
故正確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12

依據上文,關於小行星命名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在獲得正式命名前,會有一個以發現順序編碼的臨時編號
(B)運行軌道確認後,可獲得發現年份加英文字母的永久編號
(C)發現者如欲命名須經核准,且限用該國特殊貢獻人士之名
(D)145523號小行星由臺灣發現,2007年正式命名為「鹿林」

[單選題]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對小行星命名規則等文本細節的準確理解。
(A)錯誤。文中說明臨時編號是「發現年份加上英文字母」,而非以發現順序編碼。
(B)錯誤。文中說明永久編號是「以小行星發現的順序編號」,而非「發現年份加英文字母」。
(C)錯誤。文中僅說明發現者擁有命名權且須經核准,但未限定必須命名「該國特殊貢獻人士」。
(D)正確。文中明確指出「2007年,第145523號與145534號小行星分別命名為「鹿林」、「中大」,成為首度由臺灣發現並命名的小行星」。
故正確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13

下列有關甲、乙二文中「故居」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甲文:我一面吸收咀嚼那金色的甘芳,一面流下淚來。我家,因父親的關係,自民國42年至民國104年擁有一棟宿舍,我們在其間生活成長。然後,父母相繼去世,我們必須還屋。把這棟宿舍在風騷雨之後與我們相依為命的房舍繳交回國防部。而這老巢,就是我跑到屏東故宅——那棟不再屬於我的故宅——中去摘來的。……今朝晨涼中,趁我窗子猶健,鼻舌尚敏,我來喚我昔日故園中的果實,來重溫我猶暖的對雙親的感念。(改寫自張曉風《這些老巢,是偷來的嗎?》)
乙文:余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閑子,且何謂閑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後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閑子,其制稍異於前。然自後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歸有光《項脊軒志》)
(A) 二文皆是作者離鄉多年後,偶爾回故居暫住的憶往之作
(B) 二文皆透過作者與親人昔日在故居中的對話,表達對親人已逝的傷懷
(C) 甲文的「重返故居」顯示思親之切,乙文的「室壞不修」暗示作者尚未走出喪妻之痛
(D) 甲文直接指出作者與家人曾同住故居62年,乙文則以「五年」、「六年」揭示作者與妻曾同住故居11年

[單選題]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對兩篇抒情散文內容細節與情感的理解與比較能力。
(A)錯誤。甲文是作者(張曉風)因父母去世、房屋繳回後,特意重返「已不屬於自己」的故居摘取芒果以寄託哀思,並非「偶爾回故居暫住」。乙文是歸有光在項脊軒居住期間及後來的回憶,並非「離鄉多年後」偶爾回去暫住。
(B)錯誤。甲文主要透過「摘果」行動和內心獨白抒發對父母的感念,並未著重描寫「與親人昔日的對話」。乙文雖有與妻子在軒中的生活片段(問古事、學書)及轉述小妹語,但「對話」並非全文核心,核心是透過景物變遷抒發物是人非的傷懷。
(C)正確。甲文「跑到屏東故宅」摘取昔日院中芒果,確是「重返故居」以寄託對父母的深切思念。乙文中,妻子死後「室壞不修」,確實常被解讀為因悲痛而無心整修,暗示難以走出喪妻之痛;後來雖重修,但「多在外,不常居」,也透露了觸景傷情之意。
(D)錯誤。甲文「自民國42年至民國104年」共62年,是房屋擁有/居住的年限。乙文中「後五年,吾妻來歸」指作者寫《項脊軒志》後五年妻子嫁來,「其後六年,吾妻死」,意指妻子嫁來後六年去世,故夫妻同住時間是6年,非5+6=11年。
故正確答案為(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15

依據上文,不符合作者想法的是:
文人達士,多喜言遊。遊未易言也,……淺遊不奇,便遊不暢,群遊不久,自非置身物外,棄絕百事,而孤行其意,雖遊猶弗遊也。余覽往昔諸名人遊記,驗諸目觀身經,知其皆嘗一臠,披一節,略涉門庭,鮮窺閫奧。……霞客之遊,在中州者無大過人;其奇絕者,閩粵楚蜀漢黔,百蠻荒徼之區,皆往返再四。其行不從官道,但有名勝,輒迂迴屈曲以尋之;先審視山脈如何去來,水脈如何分合,既得大勢後,一丘一壑,支搜節討。登不必有徑,荒榛密箐,無不穿也。……記文排日編次,直敘情景,未曾刻畫為文。……故吾於霞客之遊,不服其闊遠,而服其精詳;於霞客之書,不多其博辨,而多其真實。……霞客果何所為?夫惟無所為而為,故志專;志專,故行獨;行獨,故去來自如,無所不達意。造物者不欲使山川靈異久秘不宣,故生斯人以揭露之耶?(潘耒《徐霞客遊記序》)
(A)便遊、群遊與淺遊,屬嘗一臠披一節式的遊覽
(B)欣賞徐霞客的邊疆之記,更勝於他的中原之錄
(C)徐霞客按日期先後記錄,真實與精詳是其優點
(D)徐霞客以華藻曲筆狀寫情景,揭露造物的奇祕

[單選題]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對文言評論性文字的理解,並找出與作者觀點不符的選項。
(A)符合。作者認為「淺遊不奇,便遊不暢,群遊不久」,並批評許多名人遊記只是「嘗一臠,披一節,略涉門庭」,可見他將便遊、群遊、淺遊歸於此類。
(B)符合。文中明確指出「霞客之遊,在中州者無大過人;其奇絕者,閩粵楚蜀漢黔,百蠻荒徼之區」,且作者佩服之處在於邊疆之遊的「精詳」與「真實」。
(C)符合。文中提到「記文排日編次」說明按日期記錄,「直敘情景,未曾刻畫為文」說明其真實,並總結「服其精詳」、「多其真實」。
(D)不符合。文中明確說徐霞客的遊記是「直敘情景,未曾刻畫為文」、「不多其博辨」,即不靠華麗辭藻和曲折筆法,而是以真實、精詳取勝。他揭露山川奇祕靠的是親身探索與詳實記錄,而非「華藻曲筆」。
故正確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18

依據上文,下列關於歐洲人栽種玉米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玉米是印地安人送給世界的禮物。歐洲人初抵美洲之際,那裡已有各型玉米作物。比起舊世界農作物,玉米恰好位於稻米和小麥的生長帶之間,在稻米嫌太乾或小麥嫌太濕的區域,皆有良好收成。玉米田單位面積產量幾乎是小麥田兩倍。少有作物及得上玉米,短短一個生長季就能提供大量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歐洲人接納玉米較晚,或許是1550年代至18世紀,歐洲進入一段相對寒冷期。也或許是多數歐洲人一向同意英國博物學家蓋瑞德的看法,他在1597年寫道:「雖然印地安民族迫於所需,認為玉米是很好的食物,但我們仍可輕易判定:它的營養成分有限,不易甚至不利消化,比較適合當豬食而不是給人食用。」
16世紀的歐洲有許多地方栽植玉米,但做為廣大地區的主食,大約已是下個世紀後期。約翰‧洛克在1670年代提到:「法國南部好幾處都有玉米田,農民稱之為『西班牙小麥』,他們告訴我這是給窮人做麵包吃的。」到了18世紀,玉米已經成為法國南部飲食的基本元素。我們姑且大膽猜測:或許它曾在法國人口重新成長的過程扮演重要角色—18世紀前數十年,法國人口曾明顯衰減。西班牙人口曾在17世紀減少,18世紀開始回增;在波河谷地種植玉米的義大利,17世紀下半期人口也曾衰減,之後又回增。這些地中海區人口的消長,應該和玉米有關。
今日,玉米對東南歐的重要性更勝於西南歐。隨著人口增加,玉米及其他美洲作物如馬鈴薯、美國南瓜的栽種也逐漸擴張。18世紀以前,玉米在羅馬尼亞並無地位,19世紀後幾十年,羅馬尼亞人投注心力和倚賴玉米幾乎不亞於墨西哥人。他們種小麥也種玉米,前者出口,後者自用。玉米和小麥搭配輪種,成效良好,使羅馬尼亞成為歐洲一大穀倉。
依賴玉米為主食的程度,正隨著人口壓力降低而一起減低,但過往的影響仍在。美國人類學者郝平恩在《塞爾維亞一村落》提到,奧拉撒奇當地比較窮困的農民還是吃玉米而非小麥做的麵包,他們僅有的幾畝地,也是種玉米而非小麥,因為 。順便一提:奧拉撒奇農家菜園裡那一畦畦的青椒、番茄、四季豆、美國南瓜,應該會讓印地安老兄備感親切。(改寫自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
(A)法國栽種成功後才傳入西班牙
(B)早年被認為較適合作為動物飼料
(C)16世紀時已成為多數地區的主食
(D)羅馬尼亞由出口小麥轉為出口玉米

[單選題]
答案

(A)錯誤。文中未比較法、西兩國栽種先後。
(B)正確。文中引用1597年蓋瑞德看法,認為玉米「比較適合當豬食而不是給人食用」。
(C)錯誤。16世紀雖有栽植,但「做為廣大地區的主食,大約已是下個世紀後期」。
(D)錯誤。羅馬尼亞是「種小麥也種玉米,前者出口,後者自用」,未提及轉為出口玉米。
故正確答案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