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12題

12-14為題組
閱讀韓愈《師說》中甲、乙二段,回答12-14題。

甲、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惡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乙、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鄭子、裴弘、師襄、老聃、鄭子之徒,其實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贊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依據上文,下列闡釋正確的是:
(A)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謂人皆不免有惑,故須從師以解惑
(B)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謂無論少長均應學習師道
(C) 「聖人無常師」,謂聖人的教育方法異於一般教師,因此能啟迪後進
(D) 「鄭子之徒,其實不及孔子」,謂鄭子等人的學生不如孔子弟子優秀

答案

(A)正確,符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之意。(B)「吾師道也」指學習的是道,非學習師道。(C)「聖人無常師」指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非指教育方法。(D)「鄭子之徒」指鄭子等人,非其學生。故正確選項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41

韓愈〈師說〉:「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聃。閱讀下列有關老子、孔子論「禮」以及後學的相關討論,選出解釋適當的敘述:

 

老子: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孔子: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吳子良(宋代學者):蓋聃之於禮,尚其意不尚其文,然使文而可廢,則意亦不能獨立矣。此(指「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老子鑑文之弊,而矯枉過正之言也。

朱熹學生: 老子云:「夫禮,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孔子又卻問禮於他,不知何故?

 

朱熹:他曾為柱下史,故禮自是理會得,所以與孔子說得如此好。只是他又說這箇物事不用得亦可,一似聖人用禮時反若多事,所以如此說。《禮運》中「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等語,便自有這箇意思。

(A)依老子的看法,人間若有「道」,便無須用「禮」
(B)孔子「玉帛云乎哉」的看法,即憂心「禮」僅「尚其意不尚其文」
(C)吳子良認為:「禮」的形式與內在應為一體,老子有矯枉過正之弊
(D)吳子良和朱熹都認為:老子對「禮」缺乏深度認知,故評論有失偏頗
(E)朱熹認為:《禮運》所云:「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與老子對「禮」的看法相似

答案

(A)正確。老子認為禮是道德淪喪後的產物,若有道則無需禮。
(B)錯誤。孔子是憂心禮僅重形式(玉帛鐘鼓),忽略內在精神。
(C)正確。吳子良認為禮的文(形式)與意(內涵)不可偏廢,老子過度重意輕文。
(D)錯誤。朱熹肯定老子懂禮,只是認為其主張過於極端。
(E)正確。朱熹認為《禮運》描述禮制興起伴隨權謀爭鬥,與老子視禮為亂首的看法相通。
故正確答案為(A)(C)(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23

23-25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23-25題。

《論語》原文 朱熹的解說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①「大人」不止有位者,是指有位、有齒、有德者。
②「畏天命」三字好。是理會得道理,便謹去做,不敢違,便是畏之也。如非禮勿視聽言動,與夫戒慎恐懼,皆所以畏天命也。
③要緊全在知上。纔知得(天命),便自不容不畏。
《孟子》原文 朱熹的解說
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堂高數仞,棣題數尺,我得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①這為世上有人把大人許多崇高富貴當事,有言不敢出口,故孟子云爾。
②《論語》說「畏大人」,此卻說「藐大人」。大人固當畏,而所謂「藐」者,乃不是藐他,只是藐他許多「堂高數仞,棣題數尺」之類。

23.下列敘述,不符合資料甲意旨的是:
(A)君子得識天命所歸,遂謹於視聽言動
(B)小人處懵然狀態,故不知且不畏天命
(C)君子須知得天命,天命可知遂不可畏
(D)小人不畏天命,遂輕慢位高權重之人

答案

(C)錯誤:朱熹解說強調「要緊全在知上。纔知得(天命),便自不容不畏」,顯示知天命後更加敬畏,非不可畏。(A)正確:君子因畏天命而謹言慎行;(B)正確:小人不知故不畏;(D)正確:小人狎大人。
故選(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