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基礎概念
106學測社會試題-21
某新款智慧型手機上市引起排隊購買潮。若此手機售價為 10,000 元,甲心中最高願意支付 3,000 元託人排隊代買,經與有意代買之乙、丙商討,最後由乙收取甲代買費用 1,000 元,為甲購得此手機。請問以下有關機會成本的設算,何者正確?
(A)甲購買此智慧型手機的機會成本為13,000元
(B)乙為人排隊代買手機之機會成本為2,000元
(C)丙為人排隊代買手機之機會成本大於4,000元
(D)甲自己排隊買手機之機會成本至少高於3,000元
105學測社會試題-16
105學測社會試題-17
105學測社會試題-21
20-22 為 題 組
◎ 所謂「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有兩項特色:首先、必須確保產品產銷過程都要符合法定或自訂的規範;其次、消費者也可回溯生產過程,選擇自己信任或喜好生產者的產品。此制度需要獨立公正的驗證機構保證其可信賴度。另外,獲得履歷登記證明的產品,因為產銷過程力求符合環保生態要求,因此不僅成本較高,產品選擇也較少,但相對而言,生產者與消費者卻也都能獲得較多保障,不僅能提升生產者的產品形象,不受黑心商品牽連,也減少環境破壞與產品不安全風險。
21. 如無其他特別誘因,當產品相近時,市場經濟制度下的消費者會選擇價格較便宜者。若上述履歷制度順利運作,則符合下列何者關於公共利益之敘述?
(A)提高交易成本增加公共利益
(B)降低生產成本增加公共利益
(C)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可同步增進
(D)公共利益為公共財效益的極大化
113學測社會試題_21
【題組21-22】曾有大學校長表示:從事高等科學研究的科學家中,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占比,這是因為在數理能力上,男性比女性有先天優勢,其成就也較大。此論點引發強烈抗議,反對者認為該校長忽略了女性要成為科學家,或女性科學家要持續發展學術生涯時,常面對難以打破的文化刻板印象,以及社會規範的阻礙。請問:該校長認為男生比女生有優勢的觀點,若純粹以經濟學觀點來理解,最接近下列哪個概念的意涵?
(A)人力資本
(B)比較利益
(C)市場機能
(D)絕對利益
113學測社會試題_49
【題組47-50】某部小說寫道:某彭姓長工偕同妻兒及童養媳燈妹,前往番仔林墾殖。燈妹原是棄嬰,被收養後再轉賣給彭家,預備長大後和彭家兒子拜堂為夫妻。番仔林是原住民族生活空間,漢人進入採集山產或墾殖常遭原住民激烈抵抗。彭家人墾前三年,政府在該地區設撫墾區、番學堂,並布置隘寮僱請隘勇守衛,但仍時有原、漢衝突。彭家進入番仔林後,一家大小在草寮住處周圍的緩坡地伐除茅草和雜木,除林後的緩坡地,首先撿除較大石塊、栽種甘諸,然後在部分山泉較充足的地方,逐步將「甘諸田澗平,築成梯田,引水灌溉種植水稻。」漸漸在番仔林建立起新的家園。請問:依據題文,該戶人家在部分土地改種水稻的行為,考慮自然環境資源與作物選擇因素,並用機會成本的概念加以分析,其理由為何?
114學測社會試題_45
【題組43-46】人工智慧(簡稱 AI)看似能與人們溝通、提供各種回答,但其運作仰賴大量素材供其學習。若素材本身就有偏頗,AI 的答案就可能強化這些偏頗。例如,因既有科學家圖片幾乎都是白人男性,當 AI 收到「畫出科學家」指令時,就極可能畫出白人男性圖像。為防止 AI 誤導人們以為白人男性才會成為科學家,曾有不同族裔與性別的科學家串連,只要發現媒體報導他們的研究,卻搭配 AI 生成的不相關白人男性示意圖,就向媒體抗議要求更換成正確族群或性別的圖片。參與抗議的科學家甲主張:抗議不只為了自身,也為了讓有科學才能的邊緣群體青年世代,不會因媒體偏頗而懷疑自己、放棄科學才能,所以抗議可促進青年世代自我實現。學者乙指出 AI 的偏頗使某個國家的人民常被視為潛在恐怖分子,以致參加國際活動時受到不公平的對待,甚至失去話語權。學者丙認為上述偏頗也會影響司法公正,如法院或行政機關使用 AI 評估受刑人再犯風險,以做出假釋決定,結果顯示 AI 會認定有色人種有更高再犯風險。由於 AI 的訓練資料不公開,外界無法監督,且其演算邏輯不易理解,故難以對評估結果提出質疑。學者丁則提出 AI 的耗能問題:AI 伺服器的耗電量較傳統高出 20 倍,且需大量水資源降溫機房;根據研究,與 ChatGPT 對話一次需消耗約一罐寶特瓶的水。從社會福祉的角度,應讓 AI 產品反映其潛在成本。請問:根據題文,丁最可能建議政府採行何種政策?
(A)開發綠能以支應 AI 廠商用電
(B)對導入 AI 的廠商課徵碳稅
(C)補貼水費以協助 AI 機房降溫
(D)要求廠商外包 AI 運算系統
114學測社會試題_54
【題組54-56】臺灣的土地產權歷經演變,逐步形成今日制度。清代臺灣的大、小租制是一種土地的雙重所有制:大、小租可分開來交易,小租的買賣不需要大租戶同意,反之亦然。大、小租制最大的問題就是土地利益狀態不明確,容易產生糾紛。劉銘傳曾想廢除多半只在遠方收租、無法決定土地用途的大租戶,但無疾而終。後基於政府土地管理和稅收考量,改以「減四留六」政策,將田賦改由在地小租戶繳交,自此小租戶變成官府認定的業主。「減四留六」政策的推出,過去都認為是劉氏屈服於大租戶反抗而妥協的結果,但近年研究指出,這其實是日治初期總督府為順利廢除大租權而提出的說詞。日治初期為解決一田多主的現象,乃實施整理,賦予這些土地關係法律上的權利,由總督府買下所有的大租權,且不再繼續向小租戶收取大租。為了消滅大租權,改造為「一田一主」,總督府並開始推動土地調查,以訂定明確的大租權補償標準及改訂地租率,此項措施解決了土地產權不明確的問題。請問:根據題文,大租權廢除對於日資企業在臺灣地投資興業,最直接的影響為何?
(A)降低外部成本
(B)增加外部成本
(C)降低交易成本
(D)增加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