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39題

關於下列甲、乙二詩的解讀,正確的是:
甲、獨有宜遊人,偏驚物候新。宴會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忽聞歌古調,歸思欲霽巾。

(杜書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乙、城關輔三春,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宜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霽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三春:陝西關中一帶。
五津:岷江中五個渡口。

(A) 甲詩藉由「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點出詩題的「早春」
(B) 乙詩藉由「城關輔三春,風煙望五津」,照應詩題的地理空間
(C) 二詩題材不盡相同,甲詩側重自然景物,乙詩則偏向人生際遇
(D) 二詩作者均因長期在外宦遊,故離愁別緒觸景而生,哀傷難抑
(E) 二詩皆以思鄉作結,且均藉「霽巾」抒寫遊子落葉歸根的期望

答案

(A)甲詩「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確為早春景象。(B)乙詩「城關輔三春,風煙望五津」點明送別地點。(C)甲詩詠早春景物,乙詩為送別詩。(D)乙詩「無為在歧路」表現豁達,非哀傷難抑。(E)乙詩「兒女共霽巾」指不效兒女態,非思鄉。故正確選項為(A)(B)(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5學測國文試卷第23題

閱讀下列二詩,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李白(聽蜀僧濤彈琴)
蜀僧抱絲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綠綺:琴名。

洛夫(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鐘——贈李白)

客人乘醉而去
心情寂寂如廊下羅列的空酒罈
洗手時驟然想起當年
流放夜郎的不甘不快以及一點點不在乎
水盆裡從此風波不息
餘年的豪情已化作煉丹爐中的泉泉
響亮的詩句如同鈴聲過了尋常百姓的廝磨
入世出世豈在酒與月亮之辨
霜飛髮揚,最後他在
鐘聲裡找到赤裸的自己

(A)洛夫詩的「客人」和「他」,即李白詩的「蜀僧濤」
(B)洛夫詩以「廊下羅列的空酒罈」比喻李白懷才不遇的落寞
(C)李白詩的「暮」、「秋」和洛夫詩的「霜飛」,都含有對時間的感懷
(D)李白詩的「流水」和洛夫詩的「水盆風波不息」,都形容心情的洶湧紛亂
(E)洛夫詩借李白原詩的兩句加以延展,呈現李白的生命際遇和波折後的體悟

答案

(A)洛夫詩的「客人」、「他」指李白,非蜀僧。(B)空酒罈喻李白寂寥心境。(C)兩詩時間意象皆含感懷。(D)李白「流水」喻琴聲清心,洛夫「水盆風波」喻內心不平。(E)洛夫詩確由李白詩句展開對李白生命的詮釋。故正確選項為(B)(C)(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39

關於下列甲、乙二詩的詩意或作法,敘述適當的是:
甲、臺城六代競豪華,結締臨春事最奢。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後庭花。(劉禹錫〈臺城〉)
乙、鹿耳潮來吼聲粗,匏身贅疣倚天孤。閱盡興亡渾閒事,未曾一著見全圖。(謝金鑾〈鹿耳門〉)
(A)甲詩譏刺君王耽溺享樂,導致國破家亡
(B)乙詩藉由自然景觀,寄寓歷史滄桑之感
(C)二詩均以景物今昔的變化,強化懷古的感傷
(D)二詩均運用典故,使意象更鮮明,情感更深刻
(E)二詩均透過刻畫景物,具體呈現詩人移動的蹤跡

答案

(A)正確。甲詩藉陳後主事諷刺荒淫亡國。
(B)正確。乙詩以鹿耳門潮聲寄寓歷史興亡。
(C)正確。甲詩今昔對比,乙詩潮聲見證興亡。
(D)正確。甲詩用《玉樹後庭花》典,乙詩「閱盡興亡」亦含典故意涵。
(E)錯誤。乙詩有景物刻畫,但未呈現詩人移動蹤跡。
故正確答案為(A)(B)(C)(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國文試卷-27

關於乙、丙二詩的詩意或作法,下列敘述最適當的是:
乙: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湯武偶相逢,風虎雲龍。興王只在笑談中。直至如今千載後,誰與爭功!(王安石《浪淘沙令》)
丙: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張養浩《山坡羊》)
(A)乙詩引述伊尹、呂尚二人事蹟,旨在說明自古英雄出少年
(B)丙詩感慨當世兵連禍結,不復秦漢之盛,故百姓生活困苦
(C)二詩均在敘寫史事或史蹟之後,描摹當世的情境,並藉古今對照以興發議論
(D)乙詩設想古人際遇,並對照史實而有所託寓;丙詩藉行經古跡所見,引發感慨

答案

(D)正確。乙詩藉伊呂遇合寄託自身抱負;丙詩經潼關見遺跡而生感慨。
(A)錯誤。非強調英雄出少年
(B)錯誤。丙詩是歷史興亡感慨,非比較今昔盛衰
(C)錯誤。乙詩未描摹當世情境
故正確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