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31

31-32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31-32題。
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無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一眼即過,與我何與也。千古過目成誦,孰有如孔子者乎?讀《易》至章編三絕,不知翻閱過幾千百遍來,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雖生知安行之聖,不廢困勉下學之功也。東坡讀書不用兩遍,然其在翰林讀〈阿房宮賦〉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豈以一過即記,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張睢陽、張方平,平生書不再讀,迄無佳文。且過輒成誦,又有無所不誦之陋。即如《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鈺鹿之戰、鴻門之宴、垓下之會為最。反覆誦觀,可欣可泣,在此數段耳。若一部《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豈非沒分曉的純漢!(鄭燮〈灘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
31. 上文對「讀書」一事的舉證與說明,敘述適當的是:
(A)以孔子讀《易》韋編三絕為例,說明孔子讀書有過目成誦的本領
(B)以蘇軾讀〈阿房宮賦〉為例,說明夜闌人靜時更能領略讀書況味
(C)以孔子和蘇軾為例,說明讀書貴在鑽研不懈,而非只是迅速瀏覽
(D)以虞世南書不再讀而迄無佳文為例,說明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
(E)以〈項羽本紀〉的內容情節為例,說明讀書必須懂得慎擇和精讀

答案

(C)正確:孔子韋編三絕、蘇軾讀至四鼓都強調反覆鑽研;(E)正確:以《史記》為例說明要精讀重點;(A)錯誤:韋編三絕是強調反覆閱讀;(B)錯誤:蘇軾例子是強調深入閱讀;(D)錯誤:虞世南例子是批評不重讀。
故選(C)(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學測國文國綜試卷05

溝通交涉時,說話者會自居某個角色,或讓受話者處於某個角色,以利達成目的。下列關於甲、乙的解說,最適當的是:
甲、獨之或謂泰穆公:「且君嘗為吾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吾,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關秦,將焉取之?」
乙、樊曾謂項羽:「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

(A) 說話者自居旁觀者的角色 受話者處於被嫉妒的角色
(B) 說話者自居的人情的角色 受話者處於被辜負的角色
(C) 受話者處於被嫉妒的角色 說話者自居旁觀者的角色
(D) 受話者處於被辜負的角色 說話者自居的人情的角色
答案

甲文中燭之武以晉國背信棄義、貪得無厭來說服秦穆公,讓秦穆公處於被晉國辜負的角色;乙文中樊噲強調劉邦功勞高卻未得封賞,讓項羽處於辜負有功之人的角色。
答案: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學測國文國綜試卷09

8-9為題組

「三位學者的言談」是上文重要素材。關於此素材的運用手法,最適當的敘述是:
(A)引述三人對「狼英雄」的看法時,僅敘述其論點而省略論據
(B)先綜述各方對「狼英雄」反應,再以三人為代表分述其觀點
(C)以前該形式呈現三人對「狼英雄」的看法,使讀者有參與感
(D)以三人觀點的出現順序,隱然表達對製造「狼英雄」的質疑

答案

文中先介紹蒙比爾特的「狼英雄」說法,再依序引述米德爾頓、參可奈弟的質疑研究,最後以米德爾頓的結論作結,透過觀點出現順序隱然表達對「狼英雄」神話的質疑。
答案: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學測國文國綜試卷11

10-12為題組

上文舉出西元828年的事例,主要是用來說明:
(A)古代的天文記載常有國運占星色彩,故未必合乎事實
(B)古代觀測技術不如現代精密,但保存的史料有利考證
(C)古人無法完全依據木星、土星的移動速度判斷雜犯雜
(D)古人只知木星、土星同向移動,不知二者會逆向靠近

答案

文中舉828年事例是為了說明在「留」的期間,視覺上可能土星快於木星,古人難以根據實際移動速度判斷誰犯誰。
答案: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學測國文國綜試卷36

36-37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36-37題。
能實現新奇構想的原創者,可能也想像中謹慎保守。要實現原創構想,通常意謂挑戰現狀,所以原創者更懂得透過溝通爭取認同。例如好萊塢編劇的劇本能否開拍,往往取決於能否說服高層主管。1990年代早期,一群迪士尼編劇希望片廠不要繼續改編「灰姑娘」、「白雪公主」等故事,而能接受新的《獅子王》。他們最初是以「把鹿換成獅子的非洲版小鹿斑比」介紹給片廠主管,未脫動物對抗人類的基調。經過修改,才讓老獅王木法沙、小獅王辛巴、大反派叔父刀疤,接近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的主要角色——叔父殺死了身為國王的父親,兒子為父親復仇。同時,發覺來自莎劇「To be or not to be」的困惑,反映了人性現實,相信能獲得普遍回響。最終,片廠支持這個由獅子演出《哈姆雷特》的構想,創下動畫電影史上的票房紀錄。
在這個案例中,新奇固然是原創性的關鍵,但也是一項挑戰。當編劇提出《獅子王》類似《哈姆雷特》時,這個熟悉感有助於高層主管把新奇的大草原腳本和經典故事連結起來。絕對的原創性有時並不讓人放心,畢竟高層主管需要多考慮樣,找到向觀眾行銷的著力點。(改寫自亞當·格蘭特著,黃毓譯《作個原創者》)
依據上文,原創者「可能也想像中謹慎保守」,乃因他們對原創構想的處理方式通常是:(占2分,單選題)
(A)提高接受程度,降低實現阻力
(B)刪減奇趣異想,符合經典宗旨
(C)延長醞釀時間,不求搶先曝光
(D)瞄準市場需求,審慎投注資源

答案

文中強調原創者透過連結經典(如《哈姆雷特》)來提高構想的接受度,降低實現阻力。
答案: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學測國文國綜試卷37

36-37為題組。
上文認為,《獅子王》的創造來自《哈姆雷特》的再閱讀。請參考右圖「創意技能金字塔」,就文中觀點回答下列問題:
(1) 《獅子王》的編劇將構想連結《哈姆雷特》後,自認能達金字塔「識別好點子」階段的主要理由是什麼?(占2分,作答字數:20字以內。)
(2) 當《獅子王》構想進到金字塔的「爭取支持」階段,《哈姆雷特》能對高層主管產生說服作用,是基於哪一個理由?(占4分,作答字數:40字以內。)

答案

(1)故事反映人性現實,能獲得普遍回響
(2)熟悉感有助主管連結新奇腳本與經典故事,提供行銷著力點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國綜試題13

13-15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3-15題。
周處生時或死後沒有多久,便有關於他的軼聞流傳。 甲 如孔約《志怪》云:「義興
有邪足虎,溪渚長橋有蒼蛟,並大啖人,並郭西周,時謂郡中三害。周即處也。」又如祖
台之《志怪》所述:「義興郡溪渚長橋下有蒼蛟吞啖人,周處執劍橋側伺。久之,遇出,
於是懸自橋上投下蛟背而刺蛟,數創,流血滿溪,自郡渚至太湖句浦乃死。」 乙 兩書均
成於東晉時期,時間相近。同一件事,何以在記述上各有其偏重之處? 丙 《世說新語》
則結合「三害」與「斬蛟」,並增加「殺虎」情節,使傳說更為完整:
周處年少時,兇彊俠氣,為鄉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並皆
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
,而處尤劇。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餘其
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
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
改意……處遂改勵,終為忠臣孝子。
丁 固定了「義興三害→周處射虎斬蛟→周處幡然悔悟、改過自新」的情節單元,成為後
世「周處除三害」傳說的「基型」。(改寫自羅景文〈周處傳說探究〉)

上文有甲、乙、丙、丁四處標記。依據文意,
「蓋由民間口傳,各記見聞,彼此歧異,
故是尋常事。」句應填在: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乙處前文比較兩書記載差異,後文提出疑問「同一件事,何以在記述上各有其偏重之處?」,填入「蓋由民間口傳…」可解釋原因。故(B)正確。
答案:(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國綜試題05

下文_____處,若要填入使文章前後連貫的文句,最適當的是:
吾聞之,六國合從,而辨說之材出;劉、項並世,而籌畫戰鬥之徒起;唐太宗欲治,
而諫議諫諍之佐來。此數輩者,方此數君未出之時,蓋未嘗有也。____。天下之廣,
人物之眾,而曰果無材可用者,吾不信也。(王安石〈材論〉)
(A)人君苟欲之,斯至矣
(B)古之人,於材有以致育成就之
(C)人之有異能於其身,猶維之在囊
(D)後之在位者,蓋未嘗求其說而試之以實也

答案

前文舉例說明人才因時勢需求而出現,後文強調天下人才眾多,中間應填入承上啟下之句。(A)「人君苟欲之,斯至矣」意為君主若想要人才,人才就會出現,與前後文意貫通。
答案:(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國綜試題12

11-12為題組

依據上文,「論小人者,必論其心」旨在告訴讀者:
(A)小人也有心存善念的可能
(B)不可被小人的作為所蒙蔽
(C)小人無目標的行事易壞事
(D)必須致力讓小人改邪歸正

答案

文中指出小人做事多有所圖,不能只看表面行為,必須探究其內心動機,才不會被蒙蔽。故選(B)。
答案:(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國綜試題18

15-19為題組

上文畫線處如欲引述〈赤壁賦〉原文為論據,是否適當的研判是:
①扶飛仙以遊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爭騙得。
②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A)①、②皆適當 (B)①適當、②不適當
(C)①不適當、②無法判斷 (D)①無法判斷、②不適當

答案

①「扶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對應文中「凌萬頃之茫然、羽化登仙」的浪漫描寫,適當;②「物各有主」等句表現豁達,但文中主要討論主體感受與永恆價值,不完全對應,故不適當。
答案:(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