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框線內的甲、乙、丙三則材料,發表你對「國際人才流動」的看法。文長限200-250字(約9-11行)。
甲: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李斯〈諫逐客書〉)
乙:本國人才受到他國提供的優渥薪資或居留條件所吸引,為他國效力,造成本國人才外流嚴重。
丙:輸入人才有助提升國家競爭力,但也會剝奪本國人才就業機會、瓜分社會資源、衍生文化衝擊。
跨文化比較
109指考國文考科-10
[題組:第10題到第11題]
甲
對翻譯要求完美,幾乎是種苛求。譯者若採「歸化」策略,遷就譯作語言的文化背景,或顧及譯作語言的順暢表現而調整文意,可能被質疑犧牲原文特色與含意;若採「異化」策略,將文意與表達方式按原作樣貌重現,往往被批評為生硬不通。例如翻譯古典英詩,必然會碰到韻腳、節奏等格律,與其保存形式而犧牲文意,不如在中文字數和韻腳上保留彈性。執意押韻卻譯成打油詩,反而得不償失。因此,翻譯不只是把作品移植到另一種語文,還涉及作者與譯者雙方的文化。在機器翻譯發達的時代,只有「人」能使翻譯在文化交流上產生重要功能與意義。譯者,既是易者,也是益者。「易」,兼具易文改裝、變得容易與人親近之意;「益」,則是指作者與讀者同為翻譯的受益者,獲益最大的其實是認真的譯者。沒有翻譯,就沒有廣為流傳的世界文學,作者才識無法受到肯定,異文化之間無法交流,將導致自身文化的孤立與枯萎。(改寫自林承勳〈專訪翻譯學家單德興〉)
乙
翻譯從來不是兩種語言的等值替代,而是原文的再創作。翻譯中文古典詩,有可譯和不可譯的範疇,但不可譯範疇並非無法處理。以翻譯杜甫律詩〈旅夜書懷〉為例,英國外交官弗萊徹為它套上英雄雙韻體的古典英詩外衣,呈現維多利亞詩歌風格。劉若愚譯「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則試圖透過句式、詞類的平行對應,呈現原詩對仗的部分樣貌。杜甫在詩的末句以「天地一沙鷗」提供聯想意境,是中文古典詩「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常用手法。美國漢學家宇文所安直譯此句,即試圖保留中文古典詩簡潔含蓄的特質。有其他翻譯家則另外添加「尋找庇護所」之意,固然便於英文讀者理解,卻限制讀者想像而「抑」縮了詩意。
| 譯者 | 〈旅夜書懷〉詩句的英譯 |
|---|---|
| 劉若愚 | Stars drooping, the flat wilds widen; The moon bobbing, the Great River flows. (星) (垂下) (平坦的荒野)(開闊) (月) (湧起) (大江) (流動) |
| 宇文所安 | In Heaven and Earth, a single gull of the sands. (天) (地) (單一的) (鷗) (沙) |
| 其他翻譯家 | A wild gull seeking shelter on the sea. (野生的) (鷗) (尋找) (庇護所) (海) |
10. 關於翻譯的認知,下列敘述與甲、乙二文最相符的是:
(A)翻譯工作者將原作以另一種語文轉化時,既是再創作,同時也引介了異文化
(B)翻譯使用「歸化」手法,較易接近完美;使用「異化」策略,較易遭受批評
(C)機器翻譯發達的時代,翻譯工作者的可貴在於成為「益」者,而非「易」者
(D)中文古典詩譯為英文,不可譯的範疇多;古典英詩譯為中文,可譯的範疇多
109指考國文考科-11
109指考國文考科-13
109指考國文考科(補考)-10
依據下文,關於中西繪畫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由始至終,用毛筆畫成的線條一直都是中國繪畫的要素。歐洲繪畫也是以線條開始的,但是人們的興趣後來從勾勒輪廓的線條轉移到輪廓內的事物中去,把注意力放到光影、體積、柔化輪廓,或者使輪廓模稜的種種表現法上,從而削弱了線條的重要性。中國繪畫走的是一條不同的路。中國畫家從不像歐洲畫家那樣,努力想要把物體重現得和原來一模一樣,表現色彩、質感、體積的具體形象。中國畫家特別強調線條,把線條當作主要的描繪和表現工具。某種風格上的運動如果有摧毀單一線條完整性的趨向,或者要把線條納到面積的處理中,通常就會被認為是從主流分離出去的異端。(改寫自高居翰《中國繪畫史》)
(A)歐洲畫家因想重現物體的真實模樣,刻意強調輪廓清晰
(B)歐洲畫家重視光影、色彩、體積,更甚於對線條的重視
(C)中國畫家強調線條的重要性,努力重現物體的具體形象
(D)中國畫的線條若太過單一,就常被視為主流之外的異端
112學測國文國綜試卷06
依據下文,□□內最適合填入的詞語依序是:
乾姜纖白,甚美。其部人曰:「將軍何為翠麗人經此?地有神,善霜少女,而美者□□□□,宜謹護之。」乾姜□□□,夜勤兵環其廬,匿鄉密室中,謹閉其目,而以女奴十餘□之。爾夕,陰風晦黑,至五更,寂然無聞。守者急而假寐,忽若有物驚寤者,即已失妻矣。(〈補江總自猿傳〉)
(A)其來有自/疑懼/迎候
(B)其來有自/倨傲/伺守
(C)尤所難免/倨傲/迎候
(D)尤所難免/疑懼/伺守
114學測國綜試題06
6-8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6-8題。
深夜,斜臥床榻,隨手抽取一本小几上疊放的書漫讀助眠,已是長年習慣。書宜輕巧易掌握,內容勿過於深奧嚴肅,否則刺激興奮,反失效果。那夜,從書堆抽出體積特小的日本岩波書店口袋望書,曾閱讀過部分而未竟,書頁間夾著一張書籤,姑且從有書籤的那頁讀起來。翻閱兩三頁後,忽有一張小小的短笺滑下,上面印著淺淺好看藍紫色的鉛印字:
山笑——根據《廣解苑》
併句的季節語。謂眾樹一齊吐芽的春季華麗景致。相對的,「山眼」指枯槁尖卻精采的山,「山麓」則是被紅葉裝扮的山,各為冬、秋季節語。見於北宋畫家、兼山水畫理論家郭熙的「四時山」。《廣解苑》雖未採入,但青青的夏季的山是「山滴」。
這幾行文字與我手中捧讀的書全不相關。把紙片反過來看,正中央印著岩波書店新印製的辭典《廣解苑》書脊樣本,原來正面文字是為第五版《廣解苑》做的廣告。
廣告何以題為「山笑」,又引用郭熙「四時山」的字句呢?根據《廣解苑》,「山笑」一詞,是併句(日本古典短詩)的季節語,典出於北宋郭熙的《山水訓》。按捺不住好奇,索性走到書房去查究。《山水訓》的原文是這樣的:「真山水之煙風,四時不同。春山淡泊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粒,冬山慘淡而如瞳。」雖然日文廣告詞引述的文字,把原文的「如笑」、「如滴」、「如粒」、「如瞳」改為「山笑」、「山滴」、「山粒」、「山眼」,以適合其語言習慣,且文章次序也略有變動,但郭熙的絕妙比喻,卻被生動地化為一副含帶高粱性質的文字裡,不得不令人佩服!至於在四季不同山色中擇取「山笑」為題,從我正在閱讀的書印刷發行時間推斷,應是配合此書是春季版的效果,也是神來之筆。
日本的文士不僅寫作漢詩文,即使和歌、併句也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這段廣告詞可以為證。查得這些飛燕大脈,我心中釋然,雖則睡意全消,卻經驗了一次愉悅的失眠。
(改寫自林文月《山笑》)
有關書中紙片訊息的解讀,敘述最適當的是:
(A)為目前正在閱讀之書的廣告文案
(B)《廣解苑》收錄併句四季的季節語詞條
(C)以「山笑」為廣告主題,是依循季節的順序
(D)《廣解苑》對季節語的解釋,和《山水訓》不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