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體驗
111學測國寫試題-03
二、
關於地球的記憶
被文字固禁在課本裡
我們的筆尖游走在山脈和海洋
翻譯每片花瓣的嬌嫩和露水的清新
所有的言語 答案
都靜放在我們的課本裡
等待我們翻起這一切的序幕(節錄自薛憶婷〈我們的課本〉)
以上這首詩,從課本啟動天馬行空的遐想,瞥見知識豐富的樣貌。科學頑童費曼 (Richard P. Feynman)曾說觀察轉動的餐盤,讓他得到很大的啟發,領略了興之所至的樂 趣。物理課可讓我們發現萬物運行的迷人,生物課帶領我們進入細胞核遊歷,外語課讓我 們聽見世界不同的文化。國文課堂上「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或「輕羅小扇撲流螢」, 詩中情境也往往能讓人神遊於現實之外。中學教育的課程內容,是否曾經點燃你對知識的 熱情?打開課本時,不知能否如〈我們的課本〉所述,揭開知識想像的序幕。
請回答下列問題:
如上文所述,若能從不同角度切入課本,進入知識的想像,或許可以讓課本帶領我們經歷驚奇的旅程。請以「當我打開課本」為題,寫一篇文章,敘述任一學科課本對你的意義,書寫你探索課本內容、知識的經驗與體會。(占25分)
此題要求以「當我打開課本」為題,書寫特定學科課本對個人的意義與探索經驗。略解方向如下:
1. 破題與學科選擇:開門見山,說明當你打開某一學科(如國文、歷史、物理、生物、地理、外語等)的課本時,它對你而言不僅是考試的教材,更是通往一個廣闊迷人世界的入口。點明你將書寫的具體學科。
2. 具體探索經驗描寫:生動描述你如何「進入」這本課本的知識想像。例如:
- 若選擇國文課本:描述如何從陶淵明的詩句「採菊東籬下」神遊至田園的靜謐,或從「輕羅小扇撲流螢」體會古典夏夜的幽情,文字如何激發你的畫面感與共鳴。
- 若選擇歷史課本:描述如何從冰冷的年代事件中,想像古人的生活、情感與抉擇,彷彿與歷史人物對話,理解時代的波瀾壯闊。
- 若選擇物理課本:描述如何從公式定律中,看見宇宙運行的奧秘,如費曼觀察轉動餐盤般,對萬物規律感到驚奇與著迷。
- 若選擇生物課本:描述如何將細胞結構想像成微觀城市,一次生態系的介紹彷彿帶領你進行了一場紙上森林探險。
3. 意義與體會闡述:深入談論這番探索帶給你的收穫與體悟。這本課本如何點燃你對該領域知識的熱情?它如何改變了你看待世界的方式?是讓你更懂得欣賞文字之美、理解人性與社會的複雜、驚嘆自然與科學的法則,還是開拓了你的文化視野?說明課本作為知識的載體,如何成為你心智成長、想像力飛翔的起點。
4. 結語:總結「打開課本」這個動作的豐富層次。它不只是學習的開始,更是一段段驚奇旅程的序幕,承載著知識的力量與想像的自由,邀請你不斷探索與發現。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111學測國綜試卷05
依據下文,關於文中所論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敘述最適當的是:
讀書不求甚解的態度之一,是服膺高度的審美能力,要求讀書引發一種渾成的心智,如同詩的境遇,它雖借助於文字符號的撩撥,但讀書者實際所取得的,是自我的美經驗之誕甦。其中經不起任何外力挑剔,或慎思明辨等等反省解釋來「徒亂人意」。(改寫自主夢鷗《傳統文學論衡.自序》)
(A)毋須經由純理性的知解鍛造
(B)僅適於閱讀感性的詩歌作品
(C)不需要理解文字符號的涵義
(D)應契合社會公認的審美內涵
111學測國綜試卷31
31-32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31-32題。
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無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一眼即過,與我何與也。千古過目成誦,孰有如孔子者乎?讀《易》至章編三絕,不知翻閱過幾千百遍來,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雖生知安行之聖,不廢困勉下學之功也。東坡讀書不用兩遍,然其在翰林讀〈阿房宮賦〉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豈以一過即記,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張睢陽、張方平,平生書不再讀,迄無佳文。且過輒成誦,又有無所不誦之陋。即如《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鈺鹿之戰、鴻門之宴、垓下之會為最。反覆誦觀,可欣可泣,在此數段耳。若一部《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豈非沒分曉的純漢!(鄭燮〈灘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
31. 上文對「讀書」一事的舉證與說明,敘述適當的是:
(A)以孔子讀《易》韋編三絕為例,說明孔子讀書有過目成誦的本領
(B)以蘇軾讀〈阿房宮賦〉為例,說明夜闌人靜時更能領略讀書況味
(C)以孔子和蘇軾為例,說明讀書貴在鑽研不懈,而非只是迅速瀏覽
(D)以虞世南書不再讀而迄無佳文為例,說明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
(E)以〈項羽本紀〉的內容情節為例,說明讀書必須懂得慎擇和精讀
112學測國文國綜試卷07
關於下文「做菜」與「作文」之間的譬喻,說明最適當的是:
滿洲菜多燒煮,漢人菜多糞湯,童而習之,故擅長也。漢詩滿人,滿詩漢人,各用所長之菜,轉覺入口新鮮,不失邯鄲故步。今人忘其本分,而要格外討好。漢詩滿人用滿菜,滿詩漢人用漢菜,反致依樣葫蘆,有名無實,畫虎不成反類犬矣。秀才下場,專作自己文字,務極其工,自有過合。若逢一宗師而舉仿之,逢一主考而舉仿之,則擬皮無真,終身不中矣。(袁枚《隨園食單》)
(A)學做料理須知各地菜餚特色,習文當須辨宗門流派
(B)做菜須向前輩方家學習以精進,為文當須追摹宗師
(C)漢人未自幼學習而做不好滿菜,學寫文章亦宜趁早
(D)料理講究發揮個別的特長,作文亦以呈顯本色為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