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波
105學測自然試題-38
107學測自然試題-28
太陽表面在 2017 年 9 月接連發生一起被稱作「太陽閃焰」的大型爆發,規模為 10 年來最大。
科學家預計爆發所噴出的帶電粒子團兩天後抵達地球,撞擊大氣層後產生電磁波,以致影響通
訊品質。已知太陽與地球距離約為 \(1.5 \times 10^{11}\) 公尺,光速約為 \(3.0 \times 10^{8}\) 公尺/秒。下列敘述哪些正確?
(應選 2 項)
(A)電磁波並無繞射與干涉的現象
(B)電磁波在空間傳播須以帶電粒子為介質
(C)電磁波具有隨時間作週期性變動的電場與磁場
(D)帶電粒子團脫離太陽時的速率約為 \(8.7 \times 10^{5}\) 公尺/秒
(E)帶電粒子團撞擊地球大氣層之後約8分鐘,地球上才能觀測到大陽閃焰影像
106學測自然試題-15
106學測自然試題-20
恆星表面近似黑體。依據黑體輻射,任何有溫度的物體都會自行放射各種不同波長的電磁波,其輻射強度與波長、表面溫度的關係如圖2所示。波長400~700奈米屬於可見光,且表面溫度越高的物體,輻射強度最強波段的電磁波越趨近短波。根據以上敘述與圖2,判斷以下選項何者錯誤?
(A)表面溫度8000K的恆星,只放射波長400奈米的電磁波
(B)如果恆星表面溫度為3000K,則強度最強波段的波長比700奈米長
(C)我們看到的月光都是反射自太陽光,但月球本身也會放射其他波段的電磁波
(D)在完全沒有任何燈源的暗室內,可以透過紅外光攝影機拍攝到裡面的人
(E)太陽的表面溫度接近6000K,及某顆表面溫度高達16000K的恆星,兩者皆可放射可見光
113學測自然試題-54
【第54-56題組】做為實證科學之一,天文學的發展仰賴大量的觀測結果。近百年以來,天文觀測的手段也早就由可見光延伸到電磁波的其他波段,甚至是電磁波以外的觀測手段。這些突破性的觀測成果,更讓科學家們發現宇宙當中前人所未知的領域。
上述的重大成果也常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肯定。回顧 20 世紀的諾貝爾獎中,因為天文觀測而獲獎者皆來自無線電波的觀測。我們如何解讀這個現象?(應選 2 項)
(A)科學家一開始沒有預期到天文現象上有產生其他電磁波的可能性
(B)天文現象上產生的高能量電磁波無法傳遞這麼遠的距離而到達地球
(C)除了可見光之外,無線電波也可以幾乎不受阻礙的穿過大氣層
(D)從太空中觀測,要等到20世紀中期以後進入太空時代才有可能
(E)因為當時尚未有手機、基地台等干擾,透過無線電波可以得到較好的觀測成果
113學測自然試題-56
【第54-56題組】做為實證科學之一,天文學的發展仰賴大量的觀測結果。溫室氣體會造成地表的溫度升高,這是因為這些氣體會吸收來自地表熱輻射;同樣的,這些氣體也會造成來自太空中的部分輻射無法通過大氣層。而地球大氣的組成多元,其他氣體也會影響電磁波能否通過大氣層。
(a)溫室氣體主要是吸收哪一種波段的電磁波?(1分)不過,溫室氣體主要集中在對流層,若要進行該波段的觀測,可以藉由飛機將望遠鏡攜帶至大氣層中的哪一層?(1分)
(b)說明電磁波中的紫外線無法從地面進行觀測的原因?(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