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夥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搆、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這段文字的觀點與下列何者相去最遠?
(A)人生總有坎坷,不會永遠是平順坦途
(B)不論結伴或是獨行,皆應樂觀面對人生
(C)天下無不散的筵席,朋友總有分離的時候
(D)人的選擇不同,每個人都得自己去創造未來
J文意理解
113會考國文考題_09
「由國家出資的遠征計畫,經費較高,卻少有重大發現。官方的主事者常攜帶大批補給裝備,而非輕裝簡從。且受制於政治考量,無法自行選拔合適的成員。反觀私人支持的遠征隊較能達成目標,主事者專心致志,可主導成員的挑選,每個人都有擅長的領域。」根據本文,私人支持的遠征隊較能達成目標的原因不包含下列何者?
(A)政治考量較少
(B)補給裝備較多
(C)主事者權限較大
(D)計畫成員較專業
113會考國文考題_26
[題組:第25題到第26題]
文本「那個尖銳的姿態,同時也是狹窄的。」這句話的意思,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粗心大意,挂一漏萬的情況一再出現
(B)年少時個性尖銳,只想處處與人爭鋒
(C)器量狹小,容不下別人一丁點的錯誤
(D)眼前只有單一的目標,視野不夠開闊
112會考國文考題_01
以下是一則論文摘要:「本文旨在說明臺灣國民小學至大學學生閱讀興趣與閱讀素養的關係,以及不同學齡階段的讀寫素養表現。不論年級,閱讀興趣與閱讀素養有正向關聯,然由一般學生投資於閱讀的時間反映出閱讀興趣有加強之必要。」若要以這段文字的核心概念標示一組關鍵詞,下列何者最恰當?
(A)臺灣、學齡階段
(B)國民小學、大學
(C)正向關聯、閱讀時間
(D)閱讀興趣、閱讀素養
112會考國文考題_07
「上個世代對於永續住宅的普遍想像,總是不出屋頂上鋪滿太陽能板、隨意利用各種回收廢棄物蓋成的缺乏整體感的建築物。許多這類大剌剌表現出『友善地球』的建築物,也因此極易成為建築純粹主義者嘲弄的對象。他們語帶不屑地認為,這簡直是以粗鄙的解決手法打敗了高尚審美觀。」根據這段文字,下列哪一種住宅的特點最符合「建築純粹主義者」的主張?
(A)符合審美要求
(B)講求永續發展
(C)呈現建材原貌
(D)滿足居住需求
112會考國文考題_10
「夏七月,赤日停天,亦無風,亦無雲。前後庭赫然如洪爐,無一鳥敢來飛。汗出遍身,縱橫成渠。置飯於前,不可得吃。呼聲欲臥地上,則地濕如膏,蒼蠅又來緣頸附鼻,驅之不去。正莫可如何,忽然疾潰澎湃之聲,如數百萬金鼓。簷溜浩淙瀑布。身汗頓收,地燥如掃,蒼蠅盡去,飯便得吃。不亦快哉!」根據這段文字,作者心情轉變的關鍵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發現美麗的景致
(B)遠離擾人的蟲蠅
(C)聽見悅耳的鼓聲
(D)驟降消暑的大雨
112會考國文考題_18
「商代人只在上、下午各吃一餐,因為農業社會耕作頗費體力,早上需好好補充精力,下午因太陽將西下,無法再工作,不如早睡早起,故不必吃得多。春秋晚期以來,隨著牛耕鐵器的廣泛使用,尤其是戰國時代鐵器的普及,生產力大大提高。社會的面貌起了很大的變化,人們的生活內容漸漸豐富起來,許多人在夜間從事非生產性的工作,富人娛樂活動增加,便多一餐以補充體力。」根據這段文字,古人從兩餐變成三餐的原因,與下列何者最不相關?
(A)社會形態改變
(B)夜間活動增加
(C)耕作時間延長
(D)鐵器廣泛使用
114會考國文試題_10
「蜂造之蜜出山崖、土穴者十居其八,而人家招蜂造釀而割取者,十居其二也。」北方乾燥,土穴所釀多出於此。南方卑溼,故有崖蜜而無穴蜜。西北半天下,蓋與燕巢分勝云。」根據本文,下列推論何者最恰當?
(A)穴蜜多產於乾燥之處
(B)崖蜜多為人工養育而來
(C)卑溼之地沒有天然的蜂造之蜜
(D)西北蜂蜜產量是東南燕巢的一半
114會考國文試題_32
[題組:第32題到第33題]
請閱讀以下短文,並回答32~33題:
這個社會非常擔心沒有錢,所以實體化成一個「別人」,來問我們現在到底賺多少錢,將來能賺多少錢。問這些問題的人未必心裡有個數,知道多少錢叫做足夠。他們並不關切生活品質、工作熱忱、自我實現、健康狀態、人生信念,這些無形價值能不能在金錢天秤上等價換算,一心只想問出個金額,好與其他四處蒐羅而來的金額比大小。巨大的金額令他們心生美嫉,微薄的金額則引發他們的焦慮,並且順手潑進我們對未來的樂觀盼想。賺錢需要付出的代價從來都不便宜,要把「夠」放在哪個金額上,或許很難決定,但是出賣自我、夢想、健康、幸福、信念,到了「夠」的時候,沒有人能不說夠。
——江鶴《俗女養成記》
根據本文,那些人不停追問他人到底賺多少錢,其原因最不可能是下列何者?
(A)對貧窮的恐懼
(B)對未來想像的單一
(C)重視良好的生活品質
(D)認為工作的意義只在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