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靈帝時,陳留蔡邕,以數上書陳奏,忤上旨意,又內寵惡之,慮不免,乃亡命江海,遠跡吳郡。吳有燒桐以鑿者,邕聞火烈聲,曰:「此良材也。」因請之,削之以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因名「焦尾琴」。
根據這則故事,下列敘述何者最恰當?
(A)焦尾琴因蔡邕講材而製成
(B)吳人向來以燒桐製琴聞名
(C)焦尾琴製成後經火烤而音色優美
(D)蔡邕因忤逆上意而遭流放至吳郡
J文言文理解
113會考國文考題_21
鞠武〈報燕太子丹書〉曰:「臣聞快於意者虧於行,甘於心者傷於性。今太子欲減憍憍之恥,除久久之恨,此實臣所當應驅碎首而不避也。私以為智者不冀僥倖以要功,明者不苟從志以順心。事必成,然後舉;身必安,而後行。故發無失舉之尤,動無蹉跎之愧也。太子貴匹夫之勇,信一劍之任,而欲望功,臣以為疏。」關於這段文字的寫作分析,下列敘述何者最恰當?
(A)分析個中利害關係,鼓勵太子須建功立業
(B)採取先抑後揚筆法,肯定太子能獨當一面
(C)以工整句式加強文氣,勸諫太子應謀定而後動
(D)列舉前人失敗的事例,提醒太子不宜心存僥倖
113會考國文考題_22
貴人某,至直隸界,忽大雨電,伏禾中。聞空中云:「此張不量田,勿傷其稼。」天霽,他田便壞,張田獨無恙。蓋張氏積累甚富,每春間貧民皆就貧焉。僥時多寡不較,悉納之,未嘗執概取盈,故鄉人名之「不量」。
根據本文,「張田獨無恙」的原因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張氏行善積德,得到護佑
(B)貧民度誠祈願,感動上天
(C)張氏田產甚多無法丈量,看不出損失
(D)貴人福澤深厚,連帶使張田倖免於難
113會考國文考題_24
「夫謫,拾而不治,則腐蠹而棄。使女工樂之,以為美錦,國君服而朝之。身者,謫也,拾而不治,則智行腐蠹。使賢者教之,以為世士,則天下諸侯莫敢不敬。」關於本文的分析,下列敘述何者最恰當?
(A)以謫為喻,說明教化對修身的重要
(B)以身著美錦,暗指上位者奢靡誤國
(C)以女工與賢者對照,強調環境的影響
(D)以腐蠹的蠹謫,嘲諷國政的敗壞衰頹
113會考國文考題_38
[題組:第38題到第39題]
請閱讀以下二文,並回答38~39題:
【甲】
人讀聖人書二三十年,一旦遇事,便與里巷人無異,或有一聽老成語,便能終身服膺。豈老成之言過於六經哉?只緣讀書不作有用看故也。大抵看史見治則以為治,見亂則以為亂,見一事則止知一事,何取?觀史如身在其中,見事之利害、時之禍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當作何處之——如此觀史,學問亦可以進,智識亦可以高,方為有益。
——改寫自呂祖謙《東萊集》
【乙】
讀書時,須細看古人處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恩量?如何氣象?及自己處事接物時,又細心將古人比擬。設若古人當此,其措置之法,當是如何?我自任性為之,又當如何?然後自己過錯始見,古人道理始出。斷不可以古人之書,與自己處事接物為兩事。
——《左宗棠全集》
下列關於甲、乙二文文句的說明,何者最恰當?
(A)「一旦遇事,便與里巷人無異」是因書讀得不夠多
(B)「見一事則止知一事」意謂對事情的理解不夠全面
(C)「如何氣象」其意是思索今人當前所處的環境氛圍
(D)「我自己任性為之」意謂今人比古人更加不受拘束
113會考國文考題_39
[題組:第38題到第39題]
關於甲、乙二文的說明與比較,下列何者最恰當?
(A)甲文認為耳熟能詳的淺近道理,更勝於聖賢之言
(B)乙文以古人處事的標準,評斷自身舉措是否合宜
(C)二者都認為讀書應活用,不應拘泥於古人的看法
(D)二者都覺得古人讀書講究方法,比今人更有效率
113會考國文考題_40
[題組:第40題到第42題]
請閱讀以下文章,並回答40~42題:
楚人江乙為鄧大夫。有入王宮中盜者,令尹以罪乙,請於王而黜之。其母往言於王曰:「妾夜亡布八匹,令尹盜之。」王謂母曰:「令尹信盜之,寡人不為其富貴而不行法焉。若不盜而誣之,楚國有常法。」母曰:「令尹不身盜之也,乃使人盜之。」王曰:「其使人盜奈何?」對曰:「昔孫叔敖之為令尹也,道不拾遺,門不閉關,而盜賊自息。今令尹之治也,耳目不明,盜賊公行,是故使盜得盜妾之布,是與使人盜何以異也?」王曰:「令尹在上,寇盜在下,令尹不知有何罪焉?」
母曰:「昔日妾之子為鄧大夫,有盜王宮中之物者,妾子坐而黜,妾子亦豈知之哉?然終坐之。令尹獨何人,而不以是為過也?昔者周武王有言曰:『百姓有過,在予一人。』上不明則下不治,相不賢則國不寧。王其察之。」
——改寫自《列女傳》
根據本文,下列文句「」中的字義,何者說明最恰當?
(A)妾夜「亡」布八匹:損壞
(B)令尹「信」盜之:隨意
(C)妾子「坐」而黜:受罰
(D)王「其」察之:難道
113會考國文考題_41
[題組:第40題到第42題]
根據本文,下列關於令尹與楚王的敘述何者最恰當?
(A)令尹打算偷盜布匹再將罪責嫁禍給他人
(B)令尹主張楚國盜賊橫行是須正視的問題
(C)楚王覺得宮中之物被盜應是令尹的責任
(D)楚王認為不論身分地位都應該遵守法律
113會考國文考題_42
[題組:第40題到第42題]
根據本文,江母見楚王的目的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想要替兒子江乙頂罪
(B)表達江乙被懲處的不公
(C)向楚王告發鄧大夫的罪行
(D)建議楚王再用孫叔敖為令尹
112會考國文考題_12
「少室周為趙簡子之右」,開牛談有力,請與之競,弗勝,致方焉。簡子許之,使少室周為宰,曰:『知賢而讓,可以為訓矣。』」根據文意脈絡,下列何者最適合用來說明「訓」字的意義?
(A)典範
(B)順從
(C)教誨
(D)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