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夾起,路宛轉石間,塞者鑿之,陡者級之,斷者架木通之,懸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陰森,楓松相間,五色紛披,燦若圖鏽。因念黃山當生平奇覽,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茲遊快且愧矣!」根據這段文字,下列敘述何者最恰當?
(A)作者對自己破壞自然環境感到慚愧
(B)黃山片片石峰色彩繽紛,有如織錦
(C)作者北上舊地重遊,乃因懷念黃山冬季美景
(D)此遊窺得黃山奇景,作者心中因而喜愧交集
J文言文理解
112會考國文考題_23
往歲士人多尚對偶為文,穆儈、張景輩始為平文,當時謂之古文。穆、張嘗同造朝,適見有奔馬踐死一大,二人各記其事。穆儈曰:「馬逸」,有黃犬遇蹄而斃。」張景曰:「有大死奔馬之下。」時文體新變,二人之語皆拙澀,當時已謂之工,傳之至今。
根據這段文字,關於穆儈、張景針對奔馬踐死一犬的記事,下列敘述何者最恰當?
(A)穆儈記事只著眼於犬
(B)張景記事只著眼於馬
(C)二人用語崇尚句式對偶
(D)二人用語皆為時人稱頌
112會考國文考題_24
「錢塘江石堤為洪濤所激,歲歲摧決。杜偉長為轉運使,人有獻說,自浙江稅場以東,移退數里為月堤,以避怒水。眾水工皆以為善,獨一老水工以為不然,密諭其黨:『移堤則歲無水患,吾等何所衣食?』眾人樂其利,乃從而和之。偉長不悟其計,費以巨萬,而江堤之害仍歲有之。」根據這段文字,下列敘述何者最恰當?
(A)月堤耗時過久,使杜偉長浪費公帑
(B)水工們為保生計,阻礙了移堤工程
(C)老水工深知修築月堤無益於防堵水患
(D)杜偉長堅持移堤,導致年年發生水患
112會考國文考題_39
[題組:第39題到第40題]
請閱讀以下短文,並回答39~40題:
大將軍仇鸞,始為曾銑所劾,欲倚嚴嵩以抗曾銑,故約為父子。已而鸞得帝重,嵩猶視之若子,遂浸相惡。嵩密疏毀鸞,帝不聽,而頗納鸞所陳嵩父子過,少疏之。嵩當入值,不召者數矣。嵩見徐階、李本入西內,即與俱入。至西華門,門者以非詔旨格之。嵩還第,父子對泣。時陸炳掌錦衣,與鸞爭寵,嵩乃結炳共圖鸞。會鸞病死,炳訐鸞陰事,帝追戮之。於是益信任嵩,遣所乘龍舟過海子召嵩,載值西內如故。
——改寫自《明史·奸臣》
根據本文,下列何者最可能是仇鸞與嚴嵩一開始交惡的原因?
(A)嚴嵩私下上奏,誣毀仇鸞
(B)嚴嵩與曾銑結盟,疏遠仇鸞
(C)仇鸞向皇帝稟告嚴嵩父子的罪行
(D)仇鸞權位日重,不願嚴嵩仍以子視之
112會考國文考題_40
[題組:第39題到第40題]
下列文句的解說,何者最恰當?
(A)門者以非詔旨格之:守門者將徐階、李本擋下
(B)嵩還第,父子對泣:嚴嵩與仇鸞兩人盡釋前嫌
(C)炳訐鸞陰事,帝追戮之:皇帝認為陸炳毀謗死者,憤而殺之
(D)遣所乘龍舟過海子召嵩:皇帝以高規格召回嚴嵩,以示禮遇
112會考國文考題_41
[題組:第41題到第42題]
請閱讀以下短文,並回答41~42題:
楊朱見梁王,言治天下如運諸掌。梁王曰:「先生有三欲之國而不能耘,而言治天下如運諸掌,何也?」對曰:「君不見牧羊者乎?百羊而群,使五尺童子荷杖隨之,欲東而東,欲西而西。使堯章一半,舜荷杖隨之,則不能前矣。且臣聞之:吞舟之魚,不游支流;鴻鵠高飛,不集汙池。何則?其志遠也。黃鐘大呂不可從繁奏之舞。何則?其音疏也。將治大者不治細,成大功者不成小,此之謂矣。」
——改寫自《列子·楊朱》
根據本文,關於梁王與楊朱的敘述,下列何者最恰當?
(A)梁王認為治理天下應重視禮樂之道
(B)梁王質疑楊朱是否具有治理天下的能力
(C)楊朱貶抑堯、舜,能治天下卻不能牧羊
(D)楊朱以牧羊為例,說明治天下須從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