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年新文化運動時期,曾有19歲大學生某甲寫信回家,表示自己與班上同齡女同學談戀愛,要求取消父母早已為他訂下的親事。信中還說:儘管大部分人都接受父母之命的婚姻,但自己要和傳統勢力戰鬥到底。如果甲身處現在的臺灣,當甲向律師諮詢時,下列何者最可能是律師的回答?
(A)如甲與女同學已辦理結婚登記,甲之婚姻未經父母同意無法生效
(B)基於親權,父母之命的婚姻無須登記即有效,但甲成年後可撤銷
(C)甲的年紀未滿二十歲,因為他尚未成年,依民法不能與他人結婚
(D)甲可與由父母代訂親事的女方,共同合意以書面宣告該婚姻無效
制度設計
109學測社會試題-10
10-11為題組
某大學為配合政府強健學生體魄之教育政策,修正校內相關規定,要求該校同學畢業條件增列必須通過游泳一百公尺的項目,適用對象包括當年度大四學生,且強調如於四年級下學期結束前,未能取得游泳及格證明者,必須延後畢業。大四同學甲質疑該規定不適當,認為目前在學的學生入學時並無此一規定,可能致使學生無法通過游泳考試,順利取得畢業證書。甲因此在行政大樓牆面塗鴉以抗議此一規定,遭校方以嚴重破壞公物違反校規為由,記小過一次。之後因為甲拒絕參加游泳考試,且在校方通知補考後亦未到考,無法取得畢業證書。
若甲想要對題文所示之各種權利侵害提出行政爭訟,以救濟其權益,依據司法院大法官解釋意旨,甲最早可以於何時提出?
(A)學校行政單位公告,通知「游泳一百公尺」為畢業條件時
(B)甲收到記過之通知,並在校內申訴程序之申訴都遭駁回時
(C)甲因未參加游泳考試,而被行政單位通知必須參加補考時
(D)甲因未取得游泳及格證明,無法於該學期取得畢業證書時
109學測社會試題-16
16-17為題組
某甲與某乙用兩人共同的零用錢100元在本國網路書店購買了一本全新的小說。某甲與某乙口頭約定,由某甲先看該本小說。某甲看完後,因為認為該小說內容無聊,某乙應該也不喜歡看,因此將該小說以80元的價格賣給二手書店,並且以換購的方式貼了40元購買另一本由本國出版社新發行的漫畫。
關於這本小說涉及的購買和處分行為,下列敘述何者符合我國民法的規定?
(A)因為某甲與某乙的口頭約定沒有書面契約,所以雙方的契約並未成立
(B)某乙對於某甲無法主張債權請求權,但可主張某甲違反誠實信用原則
(C)某甲既然違背約定,就不再是該書的所有人,沒有轉賣這本書的權利
(D)某甲未經某乙同意即逕自賣出該本書,已經侵犯某乙對該書的所有權
109學測社會試題-23
學者評論戰後臺灣三七五減租,認為:推動減租並非只是時任臺灣省主席陳誠施政理念的落實。由於三七五減租是在中美聯合機構—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的協助下展開,所以它也可視為是美國在東亞,從日本、韓國到菲律賓,推動的一連串土地改革之一環。亦即,土地改革是特定條件下推動的政策,其政治性超越經濟性。就此評論來看,這位學者所強調的三七五減租之目的最可能是:
(A)防堵共產勢力擴張
(B)創造土地最大效益
(C)改善臺灣產業結構
(D)避免資本主義盛行
109學測社會試題-25
中共建國後,為貫徹共產主義的理想,在1950年代後期開始推動「集體化」運動,即打破小農經濟的格局,取消土地私有制,在農村推動集體農場制度,並開始將農村編組成人民公社。但這些政策並無法解決農村問題,甚至弊多於利,演變成空前的災難,農村因飢饉而引發大量人口死亡。下列哪項原因和中國這項集體化運動的失敗最有關係?
(A)抗美援朝戰爭爆發,農民被動員上戰場
(B)取消土地私有制,使農民失去生產意願
(C)集體農場精耕細作,傳統農民無法適應
(D)推行上山下鄉運動,導致農村人力不足
109學測社會試題-28
學者指出:北魏實行均田法的背景,第一,因戰亂的傷亡及遷徙,留下大片無主荒田;第二,許多農民為躲避戰禍,逃離農村,流落城市,成為不事生產的游民;第三,農民投靠大戶士族,「五十三十家方為一戶」,只向其宗主貢獻,不必向政府納稅。均田法的實施是結合戶籍的清查及管理,透過計口授田,使農業勞動力與耕地達到合理配合,以恢復生產,建立小農社會。根據上述,學者認為北魏均田法實施的主要目的最可能是:
(A)限制土地兼併
(B)保全士族特權
(C)重建編戶稅基
(D)推行漢化運動
109學測社會試題-72
108學測社會試題-03
我國《民法》對於子女姓氏應從父姓或母姓的規定,歷經數次修正,由原先「子女應從父姓」,改成可以由父母書面約定子女姓氏。但目前依據內政部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的子女仍以從父姓為主。下列哪一個論點最能用來說明此一現象?
(A)法律未強制子女從父姓,係因社會習慣與法律具有一致性
(B)因習慣法的效力優先於法律規定,故此現象合乎法律要求
(C)社會大多數人重視家庭倫理,認為家庭是社會規範的基礎
(D)社會傳統風俗習慣形塑了人們的行為,其影響比法律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