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3學測國寫試題-03

根據上文所述,為什麼森林需要縫隙?由此聯想,人生是否也需要縫隙?請以「縫隙的聯想」為題,寫一篇文章,結合生活經驗或見聞,書寫你的感恩與體悟。(占 25 分)

答案

略解:此為命題作文,評分重點包括:能否理解文本中森林縫隙的象徵意義,能否將此意象延伸至人生層面,能否結合個人經驗具體論述,結構是否嚴謹,文辭是否優美。森林縫隙象徵生命中的留白、喘息空間、轉變契機,考生需從具體描述過渡到抽象思考,展現對生命節奏的深刻體悟。
答案:森林需要縫隙的原因:讓陽光照射地面,提供新生命萌芽的空間,維持生態多樣性,避免過度競爭導致系統僵化。人生同樣需要縫隙:忙碌生活中的喘息時刻、人際關係的適當距離、心靈的留白空間,這些「縫隙」讓我們有機會反思、成長、重新出發。寫作時應結合具體生活經驗,如課業壓力下的休閒時光、人際相處的獨處時刻等,描述這些縫隙如何帶來新的視野與生命能量,最後昇華到對生命節奏的深刻體悟。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學測國文試卷第8題

8-9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8-9題。

德國作家赫塞曾把孤獨比喻為「荒野之狼」,文學家用來形容孤獨的意象無疑都非常有力,只可惜太個人化了,我想尋找更具普遍性的意象。
孤獨的面貌並非只有悲傷,它也可以是欣然而美好的;事實上,孤獨乃是人必然的存在狀態,也是一種回歸和自由,且常存於深刻的互動中。我在中國哲學裡找到一個簡潔有力的「太極圖」,很適合說明孤獨的特質。太極圖由陰陽(黑色)兩個對稱而對立的半部所組成。如果把陰比為孤獨,把陽比為交會的話,非常能說明孤獨和交會的關係。首先,陰陽兩個半部裡各自包含著對方顏色的若干細線,這反映出:沒有所謂純粹的孤獨,也沒有所謂純粹的交會。其次,兩個半部間有一灰色的中間地帶,這和前者互為對方底景的特質相似。最特別處是在陰的中央位置有個白點,在陽的中央位置有個黑點,這似乎意味著:在人我交會的極致中,人有可能會突然體驗到最深沉的孤獨,而在孤獨的極致中,人也可能會突然體驗到自我和天地、人際之間最深沉的交會。
用太極圖來象徵孤獨還有一個優點:它可以映出孤獨和群體生活二者對人同等重要,是體驗世界不可偏廢的兩條路徑。(改寫自菲力浦·科克《孤獨》)

下列敘述,符合上文文意的選項是:
(A)文學家每為孤獨所困,但描繪的內容都是個人化的經驗,難以引起讀者共鳴
(B)孤獨和交會的關係就好比陰、陽,二者互涉於對方之中,不可能真正的獨存
(C)要完整體驗世界必須同時過著孤獨和群體生活,讓自己處於灰色的中間地帶
(D)太極圖中的白點象徵在孤獨中能安慰我們的朋友,黑點象徵人心深處的黑暗面

答案

(A)文中未言文學家描繪難以引起共鳴。(B)符合文中「陰陽互含」的論述。(C)文中強調二者同等重要,但未言必須處於中間地帶。(D)對白點、黑點的解釋錯誤。故正確選項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學測國文試卷第15題

14-15為題組
依據上文,最符合老茉子之意的選項是:
(A)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B)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C)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D)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

答案

老茉子以「齒堅剛而盡,舌柔順不弊」為喻,主張柔弱勝剛強,與(B)選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出自《老子》)意涵相符。故正確選項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9題

依據下文,作者對於歷史書寫「覺得恐懼」,最可能的原因是:
當背景的想像,都在史料閱讀之際平息下來,過多的熱情也被迫必須冷卻。歷史
的想像,在古典顏色的紙頁之間穿梭,以求得假想中的一個事實。但是,在千種百樣的考
據下獲得的事實,果真是屬於事實?顯然坐在浩瀚的史書之前,忽然覺得所謂事實不都
是解釋出來的?史料與史料的銜接,如果需要人工著手構築,如何證明事實值得信賴?
歷史想像未得的事實,如何不是想像的延伸?內心自我提問的過程,一旦陷入之後,時
間之旅便無窮無盡。對於歷史書寫,越來越覺得恐懼。(陳芳明《書寫就是旅行》)
(A)史料雕鑿因而無法盡讀 (B)想像延伸因而血脈黃張
(C)事實因解釋而無窮無盡 (D)熱情因閱讀而頹然冷卻

答案

文中強調歷史事實是「解釋出來的」,史料銜接需「人工構築」,對事實的可信度產生懷疑,這種因解釋而無窮無盡的困境令作者恐懼,故選(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10題

依據下文,最能與文旨呼應的是:
歷經之人養弱難,有文而赤翁。有群維周周鳴。忽晨風過其上,雖遠翼諸維,晨風
不得捕,去。已而有鳥來,與維同啄。雖視之兄弟也,與之下上,甚別。為忽御其維飛
去。雖仰視根然,似悔為其所貴也。(宋濂《燕書》)
(A)蟋蟀捕蟬,黃雀在後
(B)鳥蟲弓藏,兔死狗烹
(C)福生於民,禍起於怨
(D)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答案

文中維鳥誤信外鳥為兄弟,反被其叼走幼雛,喻輕信他人而受害,與(A)「蟋蟀捕蟬,黃雀在後」之警示意涵相近。故正確選項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14題

12-14為題組
下列文句,與「感而不從師,其為感也終不解矣」同樣強調運用資源以追求成長的是:
(A)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B) 恪守職業,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C)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
(D)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答案

題幹強調從師解惑,即善用外部資源。(A)《荀子·勸學》「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同樣強調借助外物(包括師長)以學習成長,意涵相近。故正確選項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31題

31-32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31-32題。
惠子謂莊子曰:「人故无情乎?」莊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謂之人?」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惠子曰:「既謂之人,惡得无情?」莊子曰:「是非吾所謂情也。吾所謂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莊子·德充符》)

下列敘述,符合惠子、莊子二人對有情無情看法的是:
(A) 惠子:人的形貌乃根源於無情
(B) 惠子:人既可無情亦可以有情
(C) 莊子:不因情傷天性是謂無情
(D) 莊子:順自然而無情不利養生

答案

莊子主張「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即為無情,故(C)「不因情傷天性是謂無情」符合莊子觀點。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34題

33-34為題組
作者藉種植物花而感悟感世之理,下列敘述最適當的是:
(A) 立身處世應具良禽擇木而棲的智慧
(B) 順境惟成就平凡而逆境可造就不凡
(C) 具備多元能力,可在競爭時代勝出
(D) 正直友可稱品格,酒肉交將招災禍

答案

作者由菊被踐踏聯想到「賢士君子自植其身,不可不慎擇所處」,強調環境選擇的重要性,故(A)「立身處世應具良禽擇木而棲的智慧」最符合。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08

下列敘述,最符合「破碎的雞蛋殼怎麼拼得圓滿光滑呢」的體會是:
馬勒的旋律哀傷又優美,A段完了換B段,B段完了換C段,再回到A段B,頂多稍微變化一下,不像貝多芬那樣苦心經營,一小段、一小段往前推,像數學證明題,一步錯不得。聽貝多芬,你不能分神,錯過一段都不行。聽馬勒,你可以隨時分神,隨時回來,因為每一段都很動人,而且每一段似乎都很熟悉。馬勒教導我們,不一定要貝多芬的邏輯和意義,生活可以每一段都很愉快,不一定要逼成一整塊。我以前太愛這了,這來過去,怎麼也拼不出一整塊來。破碎的雞蛋殼怎麼拼得圓滿光滑呢?(改寫自己正意〈馬勒拯救我於炎炎夏日〉)
(A)品味人生,無須求全
(B)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C)破鏡難圓,殘缺不全
(D)一絲不苟,責備求全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對文中隱喻和核心思想的理解能力。解題關鍵在於理解「破碎的雞蛋殼」比喻的是強求完美、試圖將零散片段拼湊成完整整體的徒勞。
作者通過對比貝多芬(嚴謹邏輯、不容分神)和馬勒(段落優美、可隨時進出)的音樂,引申到生活態度:不必像貝多芬那樣追求嚴密的整體性,可以像欣賞馬勒的音樂一樣,接受並享受生活中各個獨立而美好的片段,不強求將其拼合成一個完美無缺的整體。「破碎的雞蛋殼怎麼拼得圓滿光滑」正是對這種強求完美之徒勞的生動比喻。
(A)正確。符合作者領悟到的生活態度:品味人生的各個片段,無須強求整體的圓滿。
(B)錯誤。強調的是為堅持氣節而犧牲,與文意不符。
(C)錯誤。雖涉及「破碎」,但側重於關係破裂難以修復的負面意涵,與文中接納片段的積極態度不同。
(D)錯誤。意指過分要求完美,正是作者所反思和摒棄的態度。
故正確答案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國文試卷-24

下列敘述,最符合上文所欲表達觀點的是: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遊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遊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莊子·山木》)
(A)與時俱化,不拘執於為龍或為蛇的價值思考
(B)死生有命,富貴亦身外之物,毋須為此傷神
(C)天生我材必有用,自當逍遙浮遊於大化之間
(D)世人固於俗見,渾然不知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答案

(A)正確。莊子主張「與時俱化」,不固守特定立場,超越材與不材的對立。
(B)錯誤。未強調死生有命
(C)錯誤。非李白積極用世思想
(D)錯誤。僅部分符合,未達「乘道德而浮遊」境界
故正確答案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