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6指考國文考科-12

[題組:第12題到第13題]
西方對於悲劇的定義,大多談到人的局限性-主角最終發現自己只不過是受更大的意志所支配的對象,但在必然性的驅使之下,仍無可奈何地走向毀滅。我們不必指望在中國的傳統裡發現西方意義上的悲劇,這種悲劇的結構是受文化限制的。不同的文明有各自不同的典型,我們可以在非道德的必然性與人的道德秩序的衝突中,發現中國的典型。中國傳統中非道德的必然性,通常是指周而復始的自然,是一種非人格的力量,人們稱之為「命」。相對於西方悲劇的必然性來說,最引人注目的對比,是這種必然性完全能夠為人所理解,而且每當不可避免的事情快要發生時,會出現許多徵兆,「命」往往通過這些徵兆顯示它的存在。西方的悲劇英雄總有一個從懵然無知到恍然大悟的過程;在中國,與悲劇英雄對應的人物常在既定的不幸結局來臨前,早就認識到這種結局是不可避免的。主角在這裡沒有抗爭,而是在註定要遭受不幸的情況下「知其不可而為之」,令人崇敬地克服絕望情緒。(改寫自宇文所安《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
12. 下列敘述,符合作者看法的選項是:
(A)西方的悲劇英雄雖然早已預知難逃毀滅,仍堅持抗爭不懈
(B)中國傳統中的「命」具有非人格的神祕性,人們無從窺知
(C)中國缺乏西方意義的悲劇,乃因人們習於順「命」而遠遁
(D)無論西方或中國的傳統,皆有人們無法超越必然性的思維

[題組題]
答案

答案:(D)。略解:D西方「受必然性支配」,中國「受『命』支配」,均無法超越必然性,正確;A西方英雄「懵然無知到恍然大悟」,非「早已預知」;B「命」可透過徵兆窺知,非「無從窺知」;C中國主角「知其不可而為之」,非「順命遠遁」,故D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5指考國文考科-20

20. 關於右圖(五〇年代臺灣新詩),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內應填:紀弦
(B)由「縱的繼承」可大略推知,藍星詩社認為新詩應吸收古典傳統
(C)相對於「縱的繼承」的時間概念,「橫的移植」應是指學習外國的詩學思潮
(D)余光中〈橄欖核舟〉:「擊空明,泝流光,無論怎樣/那夜的月色是永不褪色的了」甚具「橫的移植」風格
(E)「橫的移植」和「縱的繼承」雖然觀點互異,但皆對新詩的風格有所反思,影響日後臺灣新詩的發展

[多選題]
答案

答案:(A,B,C,E)。略解:A紀弦是現代詩社代表,主張「橫的移植」,□內填紀弦;B「縱的繼承」即繼承古典;C「橫的移植」即學習外國;E二者均影響臺灣新詩;D余光中詩具古典風,屬「縱的繼承」,故選A,B,C,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國綜試題19

15-19為題組

關於杜牧與蘇軾的赤壁書寫,最符合上文觀點的是:
(A)皆在歌詠前代詩人的同時,重疊自身影像以寄託心志
(B)皆對歷史事件賦予個人想像,而將赤壁轉變為文學意象
(C)均拼貼片斷訊息以進行歷史想像,重現赤壁之戰發生場景
(D)均透過人與自然的對比,凸顯文學書寫對生命有限的突破

[單選題]
答案

文中指出杜牧與蘇軾均通過個人想像,將赤壁從地理名稱轉變為富含情感的文學意象,故(B)正確。(A)杜牧未重疊自身影像;(C)未強調拼貼片斷;(D)未均透過人與自然對比。
答案:(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