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6指考國文考科-05

依據下文,關於王闓運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王闓運,字壬秋,又字壬父。生時,父夢神榜其門曰:「天開文運」,因以闓運為名。顧天性愚魯,幼讀書,日誦不及百言,又不能盡解,同塾者皆嗤之。師曰:「學而嗤於人,是可羞也。嗤於人而不奮,無寧已。」闓運聞而泣,退益刻勵,昕所習者,不成誦不食;夕所誦者,不得解不寢。年十五,始明訓故。(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
(A)出身書香世家,嘗夢來日必登金榜
(B)塾師見其困學,斥以自餒不如放棄
(C)讀書不求甚解,疏於考究典籍訓故
(D)重理解捨記誦,能自樂至廢寢忘食

[單選題]
答案

答案:(B)。略解:B塾師謂「不奮則無寧已(不如放棄)」,正確;A「夢登金榜」錯,是父夢「天開文運」;C「不求甚解」錯,後勤學明訓故;D「捨記誦」錯,是「不成誦不食」,故B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指考國文考科-06

右列甲、乙、丙三聯依序對應的人物,正確的選項是:

(A)孟軻/劉基/蘇軾
(B)孟軻/諸葛亮/袁宏道
(C)司馬遷/劉基/袁宏道
(D)司馬遷/諸葛亮/蘇軾

[單選題]
答案

答案:(C)。略解:甲聯對應司馬遷(著《史記》,遭宮刑仍堅持),乙聯對應劉基(輔佐朱元璋,有謀略),丙聯對應袁宏道(公安派,主張性靈),故C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指考國文考科-07

依據下文,符合全文旨意的選項是:
彊令之笑不樂;彊令之哭不悲;彊令之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缶醯黃,蚋聚之,有酸,徒水則必不可。以貍致鼠,以冰致蠅,雖工,不能。以茹魚去蠅,蠅愈至,不可禁,以致之之道去之也。桀、紂以去之之道致之也,罰雖重,刑雖

嚴,何益?(《呂氏春秋》)
(A)興衰成敗有數,不可力強而致
(B)治國悖離民心,如同為淵驅魚
(C)大材不宜小用,割雞焉用牛刀
(D)國君用人之術,務在明賞慎罰

[單選題]
答案

答案:(B)。略解:B文中以「茹魚去蠅(用腐魚驅蠅,蠅愈至)」喻治國違逆民心,如同驅民離去,正確;A「成敗有數」、C「大材小用」、D「明賞慎罰」均未提及,故B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指考國文考科-08

依據下文,符合全文旨意的選項是:
或北陸初結,或東風始興。睹之也知其脆易破,涉之也恐其任不勝。由是屏氣而行,虛心而進。在陽敢思乎不冶,通陰庶懷乎克慎。
(A)安步當車
(B)臨深履薄
(C)盈科後進
(D)危言危行

[單選題]
答案

答案:(B)。略解:B「屏氣而行、虛心而進」體現謹慎戒懼,與「臨深履薄」意近,正確;A「安步當車」指安貧樂道;C「盈科後進」指循序漸進;D「危言危行」指正直言行,故B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指考國文考科-10

下文所描寫的西螺柑特質,理解正確的選項是:
圍爐飲酒,對燭讀書。熱腸之際,燥吻之餘。嗽其清津,醉意能醒;吮其玉液,夢慵亦舒。幾回寒味,醰醲流甘之後;一座冷香,繚繞擘瓣之初。(洪繻〈西螺柑賦〉)
(A)驅寒生暖,宜共品嘗
(B)清熱醒酒,足資入藥
(C)滋味清芳,沁人心脾
(D)可製佳釀,吟詠助興

[單選題]
答案

答案:(C)。略解:C「清津醒醉、冷香繚繞」體現西螺柑滋味清芳,正確;A「驅寒生暖」、B「足資入藥」、D「可製佳釀」均未提及,故C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指考國文考科-11

依據下列《西遊記》中的書信,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辱愛弟魏徵,頓首書拜,大都案契兄崔老先生台下:憶昔交遊,音容如在。倏爾數載,不聞清教。常只是遇節令,設蔬品奉祭,未卜享否?又承不棄,夢中臨示,始知我兄長大人高遷。奈何陰陽兩隔,天各一方,不能面覿。今因我太宗文皇帝倏然而故,料是對案三曹,必然得與兄長相會。萬祈俯念生日交情,方便一二,放我陛下回陽,殊為愛也。容再修謝。不盡。

(A)寄信者是崔老先生,受信者是魏徵
(B)崔老先生請魏徵多照顧太宗皇帝,免其懸念
(C)由提稱語「台下」可推知,崔老先生為魏徵的長輩
(D)魏徵無法在人世間見到崔老先生,但仍按時備清饌表達懷思

[單選題]
答案

答案:(D)。略解:D魏徵「遇節令設蔬品奉祭」,且「陰陽兩隔」,正確;A寄信者是魏徵,受信者是崔老先生;B是魏徵請崔老先生照顧太宗;C「台下」是謙稱,無法推知輩分,故D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指考國文考科-12

[題組:第12題到第13題]
西方對於悲劇的定義,大多談到人的局限性-主角最終發現自己只不過是受更大的意志所支配的對象,但在必然性的驅使之下,仍無可奈何地走向毀滅。我們不必指望在中國的傳統裡發現西方意義上的悲劇,這種悲劇的結構是受文化限制的。不同的文明有各自不同的典型,我們可以在非道德的必然性與人的道德秩序的衝突中,發現中國的典型。中國傳統中非道德的必然性,通常是指周而復始的自然,是一種非人格的力量,人們稱之為「命」。相對於西方悲劇的必然性來說,最引人注目的對比,是這種必然性完全能夠為人所理解,而且每當不可避免的事情快要發生時,會出現許多徵兆,「命」往往通過這些徵兆顯示它的存在。西方的悲劇英雄總有一個從懵然無知到恍然大悟的過程;在中國,與悲劇英雄對應的人物常在既定的不幸結局來臨前,早就認識到這種結局是不可避免的。主角在這裡沒有抗爭,而是在註定要遭受不幸的情況下「知其不可而為之」,令人崇敬地克服絕望情緒。(改寫自宇文所安《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
12. 下列敘述,符合作者看法的選項是:
(A)西方的悲劇英雄雖然早已預知難逃毀滅,仍堅持抗爭不懈
(B)中國傳統中的「命」具有非人格的神祕性,人們無從窺知
(C)中國缺乏西方意義的悲劇,乃因人們習於順「命」而遠遁
(D)無論西方或中國的傳統,皆有人們無法超越必然性的思維

[題組題]
答案

答案:(D)。略解:D西方「受必然性支配」,中國「受『命』支配」,均無法超越必然性,正確;A西方英雄「懵然無知到恍然大悟」,非「早已預知」;B「命」可透過徵兆窺知,非「無從窺知」;C中國主角「知其不可而為之」,非「順命遠遁」,故D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指考國文考科-13

[題組:第12題到第13題]
13. 下列人物,符合作者所謂「與悲劇英雄對應的人物」的選項是:
(A)「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的文天祥
(B)「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的李後主
(C)「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的賈誼
(D)「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的丘逢甲

[題組題]
答案

答案:(A)。略解:A文天祥明知抗元必敗仍堅持,符合「知其不可而為之」,正確;B李後主、C賈誼、D丘逢甲均是悲嘆命運,非「主動堅持」,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指考國文考科-14

[題組:第14題到第15題]
「其」可作「其中之」講,如:「孔融幼時,與諸兄食梨,取『其』小者。」「其」的這種用法可說是從「他的」之義變化出來,但也未嘗不可仍作「那個」講。「其」的這兩種意義本來密切相連,「他的」就等於「那個… … 的」。我們因為白話裡用的詞不同,就生出分別,古人大概感覺只有一個作為指稱之用的「其」。「其」還有一種用法,表示語氣。這和指稱用法毫無關係,應該是兩個不同的詞,只是寫成同一形式罷了。「其」表示的語氣,或為測度,和「殆」差不多,如:「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或為勸勉,如:「爾『其』無忘乃父之志!」這個「其」和白話的「可」相當。(改寫自呂叔湘《文言虛字》)
14. 依據上文,符合作者看法的選項是:
(A)「殆」、「可」、「其」三者作為語氣詞,意義可相通
(B)表示語氣的「其」,是從作為「其中之」的「其」變化而來
(C)「其」作「他的」講和作「那個」講,是為了白話理解之便
(D)古文中「其」作為語氣只有一種用法,在白話才有測度和勸勉的區別

[題組題]
答案

答案:(C)。略解:C作者認為古人視「他的」「那個」為同一「其」,區分是為白話理解,正確;A「殆」(測度)、「可」(勸勉)意義不通;B語氣「其」與指稱「其」無關;D古文「其」有測度、勸勉兩種語氣用法,故C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指考國文考科-15

[題組:第14題到第15題]
15. 依據上文,下列文句中「其」的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測度語氣,「殆」之意
(B)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勸勉語氣,「可」之意
(C)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指稱用法,「其中之」之意
(D)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指稱用法,「那個」之意

[題組題]
答案

答案:(A)。略解:A「其」表測度,與「殆(大概)」意近,正確;B「其」是測度語氣,非勸勉;C「其」是「他們的」,非「其中之」;D「其」是「它的(蘭槐之根的)」,非「那個」,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