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06

閱讀下列杜詩,依據詩意與格律,□□內最適合填入的詞語依序是:
甲、瀟灑既沒孤根深,西來水多愁太陰。江天□□鳥雙去,風雨□□龍一吟。
(杜甫〈瀟灑〉)
乙、舍西柔桑葉可拈,江畔細麥復□□。人生幾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
(杜甫〈絕句漫興九首〉其八)
(A)漠漠/瑟瑟/亭亭
(B)漠漠/時時/纖纖
(C)朗朗/時時/亭亭
(D)朗朗/瑟瑟/纖纖

[單選題]
答案

甲詩前句「愁太陰」顯示陰沉,故「江天漠漠」符合;「風雨瑟瑟」形容風雨聲。乙詩「細麥纖纖」形容麥苗細長。
故選(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學測國文國綜試卷05

溝通交涉時,說話者會自居某個角色,或讓受話者處於某個角色,以利達成目的。下列關於甲、乙的解說,最適當的是:
甲、獨之或謂泰穆公:「且君嘗為吾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吾,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關秦,將焉取之?」
乙、樊曾謂項羽:「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

(A) 說話者自居旁觀者的角色 受話者處於被嫉妒的角色
(B) 說話者自居的人情的角色 受話者處於被辜負的角色
(C) 受話者處於被嫉妒的角色 說話者自居旁觀者的角色
(D) 受話者處於被辜負的角色 說話者自居的人情的角色
[單選題]
答案

甲文中燭之武以晉國背信棄義、貪得無厭來說服秦穆公,讓秦穆公處於被晉國辜負的角色;乙文中樊噲強調劉邦功勞高卻未得封賞,讓項羽處於辜負有功之人的角色。
答案: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學測國文國綜試卷13

13-14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3-14題。
結出林水庭園以砂石為主,但是幾乎每一方石庭都缺少不了綠色的點綴。該及日本庭園之綠意,除了草木之外,青苔也是構成的一大要素,甲、尤其是京都的庭園,如果沒有青苔,勢將減色不少。若本是繁殖於地面的一種鮮穀植物,只要氣候低濕,可以不種自衛。但是日本的庭園常尚蒼老之美,乙、因此它也就變成了代表庭園歷史的一種標誌了。由於若本身具有一種厚重的質感,其色雖濃翠,卻不紡織,丙、加以苔本身所給予人時間之聯想,丁、所以在文學上,任何一個名詞,只要冠以「苔」字,立刻能造成蒼涼悲寂的效果,如「苔階」、「苔徑」、「苔井」、「苔池」。而當你面對京都的苔庭時,這蒼涼悲寂的情調就更具體的呈現在眼前了。(改寫自林文月〈京都的庭園〉)
依據文章,「而青苔非歷時長久不能蔓衍」應填入:
(A)甲
(B)乙
(C)丙
(D)丁

[單選題]
答案

「而青苔非歷時長久不能蔓衍」與乙處前文「日本的庭園崇尚蒼老之美」形成因果關係,說明青苔成為庭園歷史標誌的原因。
答案: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學測國文國綜試卷21

21-22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21-22題。
《論語》是對我學生影響最大,使我受益最多的一本書。
早年我所受的傳統教育,以熱讀背誦為主。故所讀的書,無論僅與不懂,都深深地印入腦中。《論語》既是我最早背誦的一本書,也是我最為熟記的一本書。抗戰後期在北平淪陷區,雖然不得不穿著補丁的衣服,吞食難以下嚥的混合麵,我也能不以為苦。因為當面臨這些情境時,《論語》中,「等語句立即湧現,給予我精神力量,使我可以不復介意。」經由在官考中如何自處的反思,進而聯想到「四書」中的其他語句。這種融會貫通的聯想和體悟,應該正是孔子極為重視的一種教學方式。
在詩歌教學中,這種聯想作用尤為可貴。子貢從孔子談做人修養的「貧而樂,富而好禮」,聯想到《詩經》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而被孔子讚美是「可與言詩」的人。孔門論詩,特別注重「興」,因此,我日後教授詩詞,也特別注重詩歌中的興發感動。而這種感受,往往與人生之體驗和修養關係密切。
我學生讀書的最大樂趣,就是從書中去體會一份活潑的,可以提升人精神的力量。正是從這一點來說,《論語》是對我影響最大,使我受益最多的一本書。(改寫自葉嘉瑩《論語百則·前言》)
依據文章,最適合填入上文 處的文句是:
(A)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
(B)土志於道而取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C)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狂不食,不時不食
(D)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獸屍

[單選題]
答案

前文描述「穿著補丁的衣服,吞食難以下嚥的混合麵」,與(B)選項「土志於道而取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的精神相符,強調士人追求道義而不在意衣食粗劣。
答案: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國綜試題05

下列是一段古文,依據文意,甲、乙、丙、丁排列順序最適當的是:
昔周公之相也,
甲、皆諸侯卿相之人也
乙、是以俊義滿朝,賢智充門
丙、謙卑而不鄰,以勞天下之士
丁、孔子無爵位,以布衣從才士七十有餘人
況處三公之尊以養天下之士哉?(《鹽鐵論》)
(A)甲乙丁丙 (B)甲丙乙丁 (C)丙甲丁乙 (D)丙乙丁甲

[單選題]
答案

先述周公謙卑勞士(丙),結果賢才滿朝(乙),再對比孔子無爵位卻有眾多弟子(丁),最後總結這些都是諸侯卿相(甲)。故順序為丙乙丁甲。
答案:(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國綜試題13

13-15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3-15題。
周處生時或死後沒有多久,便有關於他的軼聞流傳。 甲 如孔約《志怪》云:「義興
有邪足虎,溪渚長橋有蒼蛟,並大啖人,並郭西周,時謂郡中三害。周即處也。」又如祖
台之《志怪》所述:「義興郡溪渚長橋下有蒼蛟吞啖人,周處執劍橋側伺。久之,遇出,
於是懸自橋上投下蛟背而刺蛟,數創,流血滿溪,自郡渚至太湖句浦乃死。」 乙 兩書均
成於東晉時期,時間相近。同一件事,何以在記述上各有其偏重之處? 丙 《世說新語》
則結合「三害」與「斬蛟」,並增加「殺虎」情節,使傳說更為完整:
周處年少時,兇彊俠氣,為鄉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並皆
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
,而處尤劇。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餘其
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
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
改意……處遂改勵,終為忠臣孝子。
丁 固定了「義興三害→周處射虎斬蛟→周處幡然悔悟、改過自新」的情節單元,成為後
世「周處除三害」傳說的「基型」。(改寫自羅景文〈周處傳說探究〉)

上文有甲、乙、丙、丁四處標記。依據文意,
「蓋由民間口傳,各記見聞,彼此歧異,
故是尋常事。」句應填在:
(A)甲
(B)乙
(C)丙
(D)丁

[單選題]
答案

乙處前文比較兩書記載差異,後文提出疑問「同一件事,何以在記述上各有其偏重之處?」,填入「蓋由民間口傳…」可解釋原因。故(B)正確。
答案:(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國綜試題05

下文_____處,若要填入使文章前後連貫的文句,最適當的是:
吾聞之,六國合從,而辨說之材出;劉、項並世,而籌畫戰鬥之徒起;唐太宗欲治,
而諫議諫諍之佐來。此數輩者,方此數君未出之時,蓋未嘗有也。____。天下之廣,
人物之眾,而曰果無材可用者,吾不信也。(王安石〈材論〉)
(A)人君苟欲之,斯至矣
(B)古之人,於材有以致育成就之
(C)人之有異能於其身,猶維之在囊
(D)後之在位者,蓋未嘗求其說而試之以實也

[單選題]
答案

前文舉例說明人才因時勢需求而出現,後文強調天下人才眾多,中間應填入承上啟下之句。(A)「人君苟欲之,斯至矣」意為君主若想要人才,人才就會出現,與前後文意貫通。
答案:(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