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6學測國文試卷第9題

8-9為題組
下列文字,最能表現上文畫底線應情況的選項是:
(A)腦月既望,館人奔告:「玉山見矣!」時旁午,風靜無塵,四字清澈
(B)王氏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C)明日拉顧君借往,坐莽葛中,命二番兒操槓。緣溪入,溪盡為內北社,呼社人為導
(D)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迎以文者,太守也

[單選題]
答案

畫底線處指「在孤獨的極致中,體驗到最深沉的交會」。(D)選項中太守之樂在於與民同樂,於孤獨(眾人不知)中體現與民交融,符合文意。故正確選項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學測國文試卷第20題

閱讀下列二文,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甲、詩是心聲,不可違心而出,亦不能違心而出。功名之士,決不能為泉石淡泊之音;
輕浮之子,必不能為敦庵大雅之響。故陶潛多素心之語,李白有遺世之句,杜甫與「廣度萬間」之願,蘇軾師「四海弟昆」之言。凡如此類,皆應聲而出。(葉燮《原詩》)

乙、詩文之所以代變,有不得不變者。一代之文治襲已久,不容人人皆遣此語。今且千載百年矣,而猶取古人之陳言一一而摹仿之,以是為詩,可乎?故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似則失其所以為我。李、杜之詩所以獨高於唐人者,以其未嘗不似,而未嘗似也。如此者,可與言詩也已矣。(顧亭林《日知錄》)
(A)甲文主張詩歌是作者主體情感的自然流露,不可虛構造作
(B)乙文主張創作既要接續傳統,又要開創出自我獨特的面貌
(C)甲文著重文學與時代的關聯,乙文留意作品與情志的聯結
(D)乙文論及李白與杜甫詩作,皆著眼於二人雄渾高遠的詩境
(E)乙文皆主張詩文本於心性,故當先涵養心性後再專研詩藝

[多選題]
答案

(A)符合甲文「詩是心聲」之論。(B)符合乙文「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似則失其所以為我」。(C)甲文重情志與人格,乙文重時代演變與創新。(D)乙文論李杜著眼於「未嘗不似,而未嘗似」的創新精神,非僅詩境。(E)乙文未強調先涵養心性。故正確選項為(A)(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14題

12-14為題組
下列文句,與「感而不從師,其為感也終不解矣」同樣強調運用資源以追求成長的是:
(A)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B) 恪守職業,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C)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
(D)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單選題]
答案

題幹強調從師解惑,即善用外部資源。(A)《荀子·勸學》「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同樣強調借助外物(包括師長)以學習成長,意涵相近。故正確選項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16題

15-16為題組
下列作品中人物始料未及之事,最接近黑天鵝事件的是:
(A) 《三國演義》:曹操沒料到,赤壁在冬天會吹東南風
(B) 《儒林外史》:胡屠戶沒料到,女婿范進能鄉試中舉
(C) 《獨之武退秦師》:鄭伯沒料到,鄭國能倖免於秦晉聯軍
(D) 《馮諺客孟嘗君》:孟嘗君沒料到,薛地百姓會夾道相迎

[單選題]
答案

黑天鵝事件特徵:罕見、影響重大、事後可解釋。(A)赤壁東南風符合:罕見(冬季)、影響重大(火攻成功)、事後可解釋(諸葛亮借東風),最接近黑天鵝事件。故正確選項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23題

21-24為題組
依據上文,作者所不認同的前人論述是:
(A)杜甫對陶潛詩的詮釋
(B)與自珍對陶潛的評論
(C)浦起龍對杜甫的詮釋
(D)胡應麟對杜甫的評論

[單選題]
答案

作者指出胡應麟等人誤讀杜甫,將「枯槁」解為詩風平淡,故作者不認同的是(D)胡應麟對杜甫的評論。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24題

21-24為題組
上文認為「經典化的作者,是讀者反饋的產物」,圖像也是
讀者反饋的一種形式。甲、乙二圖皆以陶潛的歸隱生活為
背景,下列敘述,最無法從圖中獲悉的是:
(A)甲圖藉「採菊東籬」、「見南山」表現陶潛的閒適
(B)乙圖用飢餓難耐、流眼淚顛覆陶潛清貧自守的形象
(C)甲圖描繪陶潛功成不居,乙圖則描繪陶潛樂極生悲
(D)對陶潛形象的詮釋,甲圖重精神面,乙圖重物質面

[單選題]
答案

題幹未提供甲、乙二圖具體內容,但根據選項,(C)「功成不居」、「樂極生悲」均非陶潛典型形象或歸隱生活直接相關特質,最無法從歸隱主題圖像中直接獲悉。故正確選項為(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5學測國文試卷第23題

閱讀下列二詩,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李白(聽蜀僧濤彈琴)
蜀僧抱絲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綠綺:琴名。

洛夫(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鐘——贈李白)

客人乘醉而去
心情寂寂如廊下羅列的空酒罈
洗手時驟然想起當年
流放夜郎的不甘不快以及一點點不在乎
水盆裡從此風波不息
餘年的豪情已化作煉丹爐中的泉泉
響亮的詩句如同鈴聲過了尋常百姓的廝磨
入世出世豈在酒與月亮之辨
霜飛髮揚,最後他在
鐘聲裡找到赤裸的自己

(A)洛夫詩的「客人」和「他」,即李白詩的「蜀僧濤」
(B)洛夫詩以「廊下羅列的空酒罈」比喻李白懷才不遇的落寞
(C)李白詩的「暮」、「秋」和洛夫詩的「霜飛」,都含有對時間的感懷
(D)李白詩的「流水」和洛夫詩的「水盆風波不息」,都形容心情的洶湧紛亂
(E)洛夫詩借李白原詩的兩句加以延展,呈現李白的生命際遇和波折後的體悟

[多選題]
答案

(A)洛夫詩的「客人」、「他」指李白,非蜀僧。(B)空酒罈喻李白寂寥心境。(C)兩詩時間意象皆含感懷。(D)李白「流水」喻琴聲清心,洛夫「水盆風波」喻內心不平。(E)洛夫詩確由李白詩句展開對李白生命的詮釋。故正確選項為(B)(C)(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13

下列有關甲、乙二文中「故居」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甲文:我一面吸收咀嚼那金色的甘芳,一面流下淚來。我家,因父親的關係,自民國42年至民國104年擁有一棟宿舍,我們在其間生活成長。然後,父母相繼去世,我們必須還屋。把這棟宿舍在風騷雨之後與我們相依為命的房舍繳交回國防部。而這老巢,就是我跑到屏東故宅——那棟不再屬於我的故宅——中去摘來的。……今朝晨涼中,趁我窗子猶健,鼻舌尚敏,我來喚我昔日故園中的果實,來重溫我猶暖的對雙親的感念。(改寫自張曉風《這些老巢,是偷來的嗎?》)
乙文:余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閑子,且何謂閑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後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閑子,其制稍異於前。然自後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歸有光《項脊軒志》)
(A) 二文皆是作者離鄉多年後,偶爾回故居暫住的憶往之作
(B) 二文皆透過作者與親人昔日在故居中的對話,表達對親人已逝的傷懷
(C) 甲文的「重返故居」顯示思親之切,乙文的「室壞不修」暗示作者尚未走出喪妻之痛
(D) 甲文直接指出作者與家人曾同住故居62年,乙文則以「五年」、「六年」揭示作者與妻曾同住故居11年

[單選題]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對兩篇抒情散文內容細節與情感的理解與比較能力。
(A)錯誤。甲文是作者(張曉風)因父母去世、房屋繳回後,特意重返「已不屬於自己」的故居摘取芒果以寄託哀思,並非「偶爾回故居暫住」。乙文是歸有光在項脊軒居住期間及後來的回憶,並非「離鄉多年後」偶爾回去暫住。
(B)錯誤。甲文主要透過「摘果」行動和內心獨白抒發對父母的感念,並未著重描寫「與親人昔日的對話」。乙文雖有與妻子在軒中的生活片段(問古事、學書)及轉述小妹語,但「對話」並非全文核心,核心是透過景物變遷抒發物是人非的傷懷。
(C)正確。甲文「跑到屏東故宅」摘取昔日院中芒果,確是「重返故居」以寄託對父母的深切思念。乙文中,妻子死後「室壞不修」,確實常被解讀為因悲痛而無心整修,暗示難以走出喪妻之痛;後來雖重修,但「多在外,不常居」,也透露了觸景傷情之意。
(D)錯誤。甲文「自民國42年至民國104年」共62年,是房屋擁有/居住的年限。乙文中「後五年,吾妻來歸」指作者寫《項脊軒志》後五年妻子嫁來,「其後六年,吾妻死」,意指妻子嫁來後六年去世,故夫妻同住時間是6年,非5+6=11年。
故正確答案為(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14

「樹」在甲、乙二文中的意義,最適當的解說是:
(A) 甲文的芒果樹象徵父母安康
(B) 乙文的枇杷樹象徵思念長存
(C) 二文作者皆於親人亡故後「植樹」紀念
(D) 二文皆透過「樹在人去」領悟生死有命

[單選題]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對兩篇文章中「樹」之意象的解讀與比較能力。
(A)錯誤。甲文的芒果樹是故居中的舊物,是承載家族記憶的媒介,作者藉由品嘗其果實來「重溫對雙親的感念」,樹本身並非直接「象徵父母安康」。
(B)正確。乙文的枇杷樹是妻子死那年親手所植,如今「亭亭如蓋」,樹的生長茂盛對比妻子的早逝,樹的存在本身即成為思念的載體,象徵著對亡妻的思念隨時間流逝而愈加深厚、長存。
(C)錯誤。甲文的芒果樹是舊宅原有,並非作者在父母亡故後所植。乙文的枇杷樹確是妻死之年所植,可視為紀念。
(D)錯誤。兩文確實都包含「樹在人去」的場景,但甲文重點在於藉物思人、感念親恩;乙文重點在於睹物思人、抒發物是人非的傷痛。兩者均未明顯導向「領悟生死有命」的哲理。
故正確答案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