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為題組。
21.依據資料甲、乙,下列關於鄭崇和墓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鄭崇和雖自認深受祖先陰宅風水庇蔭而富裕,但不願子孫迷信擇地求福之說
(B)鄭用錫等雖按鄭崇和遺願將其葬於老家山中,但鄭如椿等仍另外擇吉地遷葬
(C)最初形制簡約,後因鄭用錫中進士並授官,始據《大清會典事例》擴大規模
(D)「祀鄉賢祠」記於墓碑,可見既是當時官方認可功績,家族也視為無上光榮
20-22為題組。
21.依據資料甲、乙,下列關於鄭崇和墓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鄭崇和雖自認深受祖先陰宅風水庇蔭而富裕,但不願子孫迷信擇地求福之說
(B)鄭用錫等雖按鄭崇和遺願將其葬於老家山中,但鄭如椿等仍另外擇吉地遷葬
(C)最初形制簡約,後因鄭用錫中進士並授官,始據《大清會典事例》擴大規模
(D)「祀鄉賢祠」記於墓碑,可見既是當時官方認可功績,家族也視為無上光榮
23-25為題組。
25.下列關於資料甲、乙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小人所狎,是那些徒有高位,但非齒、德兼備的大人
(B)彼等小人專為狎大人、侮聖人之事,因此無法知天命
(C)合於古制的大人,當不為孟子所藐,且同於孔子所畏
(D)孟子提出藐大人的說法,是因自己本無意於大人之位
33-34為題組。
第一題(占8分)
閱讀下文,回答33-34題。
甲 道士笑曰:「我固謂不能作苦,今果然。明早當遣汝行。」王曰:「弟子操作多日,師略授小技,此來為不負也。」道士問:「何術之求?」王曰:「每見師行處,牆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道士笑而允之。乃傳以詠,令自咒畢,呼曰:「入之!」王面牆不敢入。又曰:「試入之。」王果從容入,及牆而阻。道士曰:「俯首輒入,勿遠巡!」王果去牆數步,奔而入,及牆,虛若無物,回視,果在牆外矣。大喜,入謝。道士曰:「歸宜潔持,否則不驗。」遂助資斧遺之歸。抵家,自詡遇仙,堅壁所不能阻。妻不信。王效其作為,去牆數尺,奔而入;頭觸硬壁,蓦然而踣。妻扶視之,額上墳起如巨卵焉。妻揶揄之。王慚忿,罵老道士之無良而已。(蒲松齡《聊齋志異‧勞山道士》)
乙 奇門遁甲之書,所在多有,然皆非真傳。真傳不過口訣數語,不著諸紙墨也。德州宋先生清遠言:曾訪一友,友留之宿,曰:「良夜月明,觀一戲劇可乎?」因取凳十餘,縱橫布院中,與清遠明燭飲堂上。二鼓後,見一人蹰垣入,環轉階前,每遇一凳,輒踹踹,努力良久,乃跨過。始而順行,曲踹一二百度;轉而逆行,又曲踹一二百度。疲極踣臥,天已向暉矣。友引至堂上,詰問何來。叩首曰:「吾實偷兒,入宅以後,惟見層層皆短垣,愈越愈不能盡,窘而退出,又愈越愈不能盡,故困頓見擒,死生惟命。」友笑道之。謂清遠,曰:「昨卜有此偷兒來,故戲以小衞。」問:「此何術?」曰:「奇門法也。他人得之,恐召禍;君真端謹,如願學,當授君。」清遠謝不願。友太息曰:「願學者不可傳,可傳者不願學,此衞其終絕矣。」意若有失,悵悵送之返。(紀昀《閲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
33. 上引甲、乙二文皆以記敘為主。關於文中運用的寫作手法,敘述最適當的是:(占2分,單選題)
(A)甲文從頭至尾順時敘寫;乙文「二鼓後,……友笑道之」則是在順時敘寫之外插補的追憶
(B)甲文未見作者現身說法;乙文則隱然有作者身影,且於述說宋清邈及其友人的故事前表達看法
(C)甲文的「牆」是王生的學習場所,也象徵王生的心理障礙;乙文的「短垣」是偷兒的關卡,也象徵宋清邈畏苦怕難
(D)甲文藉妻「揶揄」與王生「慚忿」的對比,凸顯王生的愧疚;乙文藉宋清邈「謝」與友人「悵然」的對比,凸顯宋清邈的清高
10-12為題組
上文若要介紹「古人如何從木星合土星占驗未來」,並援引下列史事,印證《開元古經》收錄的某項預言,則此預言最可能是:
(東晉)咸安二年正月己酉,歲星犯填星。……七月,帝疾甚,詔桓溫曰:「少子可輔者,輔之;如不可,君自取之。」賴侍中王坦之毀手詔,致使如王導輔政故事。溫聞之大怒,將謙坦之等。
(A)填星與歲星合,相犯為內亂
(B)填星所在,歲星從之,伐者利
(C)填星與歲星合,有軍在外,戰不勝,失地
(D)歲星與填星鬥,此謂離德,不出三月,必有亡國
23-25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23-25題。
甲 嶺南人認為橫柳可以解瘴癆之氣,蘇東坡入境隨俗,大嚼大嗽,至汗出且面紅如醉,還特地寫詩歌詠橫柳:「能消瘴癆咳如薰」。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中說自己初至嶺南,對橫柳敬謝不敏;過了一段時間,才敢稍微嘗試;住了一年多後,卻「不可一日無此君矣」。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則寫道:「有嘲厲人曰:『路上行人似羊』言以萎葉雜咀,終日嗔惻也,曲盡嗽橫柳之狀矣。每逢人,則黑齒朱唇;數人聚會,則朱殷遍地,實可厭惡。」言詞中極盡輕蔑。(改寫自黃檜元(陪蘇東坡一起吃橫柳))
乙 橫柳原產於馬來西亞,名稱源自馬來語pinang。臺灣的橫柳品質佳,從前除了日常嚼食,也用來待客。
李時珍《本草綱目》說:「嶺南人以橫柳代茶禦瘴,其功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蓋食之久,則醮然頻赤,若飲酒然,蘇東坡所謂『經潮登頻醉橫柳』也。二曰醉能使之醒,蓋酒後嚼之,則寬氣下痰,餘醒頓解,朱晦庵所謂『橫柳收得為祛痰』也。三曰飢能使之飽。四曰飽能使之飢。蓋空腹食之,則充然氣盛如飽;飽後食之,則飲食快然易消。又且賊性疏通而不泄氣,累味嚴正而更有餘甘。」
橫柳果實含多酚類化合物、橫柳素、橫柳酸、會影響大腦、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作用,提高警覺度,刺激腎上腺素分泌。世界衛生組織證實:橫柳素、橫柳酸具潛在致癌性,橫柳所添加的石灰則會破壞口腔黏膜的表皮細胞,導致細胞增生變異。
嚼食經驗令我覺得橫柳很容易成癮,戒除甚難,但不知它的成癮機轉。它迷惑人,卻極具危險,像不正常的親密關係,像禁忌的遊戲,嚼多了會有墮落感、罪惡感。可它又那麼清香,那麼容易上癮。(改寫自焦桐(禁忌的親密關係))
綜合甲、乙二文,關於橫柳的功效或危害,說明最適當的是:
(A)賊性疏通而不泄氣,有益調節呼吸系統,嶺南用以對抗瘴氣
(B)李時珍認同朱晦庵橫柳可祛痰的看法,咀嚼橫柳有助於醒酒
(C)所含多酚類化合物具雙向調節的作用,既可充飢又可助消化
(D)世界衛生組織證實橫柳酸會刺激腎上腺素分泌,致食用成癮
31-32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31-32題。
甲 新花開,正歸來。作成漢僧翰林友觀山客,似杜工部陶淵明李太白,有洞庭柑木陽酒西湖蟹。哎!楚三闊休怪。(〔元〕馬致遠〈撥不斷〉)
乙 長醉後如何破?不醒時有甚思?糟醜兩個功名字,酷澹千古興亡事,總理萬丈虹霓志。不達時皆笑屈原非,但如音盡說同潛是。(〔元〕白樸〈寄生草〉)
丙 屈原已經成為一個符號和象徵。 漢代,屈原的爭議主要落於「怨君」。儒家對情感表達的理想是「樂而不淫,哀而 不傷」。肯定屈原的人以注解儒家經書的方式注《楚辭》,試圖建立其經典地位,認為 屈原和《詩經》一樣「怨誹而不亂」,可與日月爭光。批評屈原的人認為屈原在〈離騷〉 有著歌淚式的表達,甚至悲壯付出生命,與儒家中庸之道產生劇烈拉鋸。 宋朝遭外族侵門踏戶,激發民族情感。《楚辭》讀者對屈原情感表現的理解,不同 於漢代只從忠君脈絡詮釋,轉而強調其愛國之心,以國家民族興亡的高度,將「當怨與 否」的倫理內涵重新審視,由此確立屈原情感的正當性。 明代黃文煥因蒙冤下獄,對屈原不被理解的痛苦感同身受。在獄中著《楚辭聽直》, 為屈原的忠義之心辯護,希望有人也能替他昭雪冤屈。 屈原之於現代讀者的意義,與社會文化語境相關,面對抗戰,屈原愛國的面向被重 新加強。隨著端午節被確立為詩人節,學者開始思考「詩人何為」,從中探討文學與政 治的關係。當個人理想遭遇挫折,就像屈原不被楚王了解,這時該不該執著?可藉由屈 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的心緒,思考理想和世界的衝突。(改寫自徐平〈一個屈原,各 自表述—政大廖棟樑揭開屈原的百變面紗〉)
關於甲、乙二曲的寫作手法,敘述適當的是:
(A)甲曲以「菊花開」正歸來」,點出當時非如屈原身處的亂世
(B)乙曲以糟醬、酢漬、變理,把萬事可隨一醉淚減加以形象化
(C)甲曲在飲酒食鹽中流露閒居之趣,乙曲在醉醒間隱含矛盾之情
(D)二曲皆藉嘲諷屈原的結局,表現出滑稽幽默的輕鬆與玩世態度
(E)二曲皆以陶潛對比屈原,說明自身生命選擇或價值判斷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