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9指考國文考科-30

[題組:第26題到第30題]
30. 《戰國策》載孟嘗君被廢,馮諼西向事如下:「西遊於梁,謂(魏)惠王曰: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 … 」,《史記》卻說馮驩去的是「秦國」。司馬遷的寫法,可能另有史實依據,也可能是有意改寫。若為有意改寫,依據上文推論,最可能的理由是:
(A)秦、齊二國勢均力敵,可凸顯「延攬孟嘗君的重要性」
(B)秦、齊二國東西對峙,可凸顯「孟嘗君和齊王的衝突」
(C)秦國有併吞天下之志,可襯托「馮驩建功立業的企圖」
(D)秦國廣納各國人才,可襯托「孟嘗君食客眾多的豪氣」

答案

答案:(A)。略解:A秦齊勢均力敵,馮驩說秦更能凸顯孟嘗君對兩國強弱的影響,即延攬的重要性;B「君臣沖突」、C「馮驩企圖」、D「食客豪氣」均非改寫核心,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04

依據下列框內資訊,關於斯卡羅族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斯卡羅族居住於海拔三百公尺以下,在清代已接觸較多漢人文化;在臺灣接受日本統治後,即以和平、合作的態度迅速成立國語傳習所。同化的程度越深,自我的認知越淡,族群離散也越快。 據大正六年調查,斯卡羅族豬勝東社僅八十九戶,連同射麻里社十九戶、龍墾社二十一戶、貓仔社十多戶,即使加上已移住他鄉的族人,也不過二一○戶,約一千人。到了昭和五年至七年臺北帝國大學調查時,只剩五百人左右。

(A)漢人文化對傳統習俗造成強烈衝擊,導致族人避居外地
(B)低海拔地區的生活條件不良,使族人的向心力日益淡薄
(C)族人響應日人政策設校學日語,間接導致族群日趨式微
(D)大正六年,已有逾半戶數移住他鄉,且多遷居豬勝東社

答案

從文本可知斯卡羅族因接受日本統治後成立國語傳習所,同化程度加深導致族群離散。大正六年約1000人,昭和五年只剩500人,顯示族群式微與日人政策有關。
故選(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國綜試題16

15-19為題組

下列敘述,最符合本文對杜牧〈赤壁〉寫作特色說明的是:
(A)結合銅雀臺的典故,首闋以赤壁之戰入詩的風氣
(B)透過特寫古兵器戰,寄託以文治取代武事的理想
(C)藉東風興發想像,隱含人未必是歷史成敗的關鍵
(D)經由磨洗動作暗示真相難明,並批判梟雄的野心

答案

文中指出杜牧藉東風引入虛設情境,暗示歷史成敗的偶然性,隱含人未必是歷史成敗的關鍵,故(C)正確。(A)非首創;(B)未提及文治取代武事;(D)未強調真相難明或批判野心。
答案:(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