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6學測社會試題-34

1920 年代,一位人士在法院受審時的答辯書中指出:製糖會社極盡榨取蔗農們的膏血,以致農民赤貧如洗;會社中的勞動者,一日勞動的報酬,不能維持家計,其慘澹的生活,令時常目撃的我,感到無限傷心,為此決定加入組織奮鬥。文中這位人士所提到的問題最主要是:
(A)家庭的崩潰
(B)司法的迫害
(C)族群的矛盾
(D)經濟的剝削

答案

1920年代台灣製糖會社對蔗農與勞工進行經濟剝削,引發農民運動與勞工運動,反映殖民經濟體系的不平等。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學測社會試題-72

71-72為題組
72. 圖中,中低海拔地區大規模專業化栽培香蕉、甘蔗、可可、鳳梨等作物的情況,最可能始於何時?
(A)15−16世紀物種大交換時期
(B)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開始時
(C)19−20世紀帝國主義發展時
(D)20世紀晚期簽訂世貿組織時

答案

19世紀帝國主義時期,歐洲列強在殖民地建立大規模熱帶栽培業,專業化生產香蕉、甘蔗等經濟作物供應母國。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5學測社會試題-44

一個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常會利用各種手段,將其鄰近地區的經濟生產內容導引至為其提供廉價原料和勞動力的方向。以下在 1930 年代發生的幾個事件中,何者最足以說明這種經濟發展模式?
(A)臺灣總督府推動臺灣工業化,建立工業
(B)甘地反對食鹽公賣制度,號召自行曬鹽
(C)中國與列強交涉,關稅自主,裁撤釐金
(D)羅斯福推動新政,發展公共事業及農業

答案

1930年代日本殖民臺灣,推動農業與原料生產以供應日本,而非在地工業化,符合核心與邊陲經濟模式。故答案為(A)臺灣總督府推動臺灣工業化,建立工業(此選項有誤,應為推動農業原料生產,但選項中(A)最接近殖民經濟模式)。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5學測社會試題-69

題組第69-70題
這種「強迫種植制度」最可能是甚麼時候,在哪個地區的殖民地推行?
(A)十六世紀北非
(B)十七世紀北美
(C)十八世紀中南美
(D)十九世紀東南亞

答案

19世紀荷蘭在東印度群島(今印尼)推行強迫種植制度,生產咖啡、甘蔗等經濟作物。故答案為(D)十九世紀東南亞。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社會試題_03

小宜在書上讀到一段資料:「十七世紀以後,咖啡風行歐洲,帶動咖啡消費風氣,使之成為大眾化飲料,歐洲各國其後也開始在殖民地大量種植咖啡。」依據此段歷史敘述,小宜推斷當時的咖啡市場價格應該會下跌。依市場分析,其推論之依據應為下列何者?
(A)咖啡已經成為大眾化飲品,消費市場便容易發生短缺
(B)咖啡消費需求增加,但殖民地大量種植供給增加更大
(C)歐洲各國在殖民地種植咖啡後,同步刺激了消費成長
(D)政府預期咖啡價格將有大波動,採取了價格管制政策

答案

B。供給增加幅度大於需求增加幅度,導致價格下跌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社會試題_55

【題組54-57】位於大西洋西側加勒比海的某島西部,曾是法國盛產蔗糖的殖民地,該地的人口除歐洲白人、原住民與黑奴之外,尚有法國男性在當地所生的混血人種,他們也可受教育、擁有財產及黑奴,是所謂「有色自由人」。法國大革命初期,新政府依《人權宣言》主張公民在法律之前一律平等,但該地居民的公民資格並非馬上就取得。歐洲人種植園主反對用公民平等的原則來治理,爭取成立自治政府。1791年該地爆發奴隸反抗事件,法國政府擔心島嶼動盪會被保王派或英國、西班牙乘虛而入,急需「有色自由人」為革命盟友,故宣布他們為法國公民。緊接著法國政府又發現,若沒有奴隸的支持,也無法控制該地的族群衝突,因此1793年釋放當地奴隸並宣布他們為公民。但該地仍持續抗爭,追求獨立,1804年終於建國,然因主權爭議,直到十九世紀中期才獲得大多數國家承認。請問:題文中「加勒比海的某島西部」與法國之間的商品往來,最可能是形成下列哪種現象的重要背景?
(A)基於經濟誘因原則,該地生產的甘蔗主要送往法國加工製成精糖
(B)屬於世界體系邊陲區的該地,獨立後國民所得有逐年減少的趨勢
(C)民主化導致該地的蔗糖勞工短缺,製糖業者承擔較高的外部成本
(D)核心國擴散效應對該地影響有限,國內產業仍多受跨國企業掌控

答案

A。殖民地生產原料運往母國加工,符合殖民經濟模式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