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下列三個反應式與其反應熱如下:
\[2N_2(g) + 6H_2(g) \rightarrow 4NH_3(g) \quad \Delta H_1\]
\[2N_2(g) + 6H_2(g) + 7O_2(g) \rightarrow 4NO_2(g) + 6H_2O(g) \quad \Delta H_2\]
\[4NH_3(g) + 7O_2(g) \rightarrow 4NO_2(g) + 6H_2O(g) \quad \Delta H_3\]
則下列關係式中,哪些正確?
(A) \(\Delta H_2 = \Delta H_1 + \Delta H_3\)
(B) \(\Delta H_2 = \Delta H_1 – \Delta H_3\)
(C) \(\Delta H_1 = [NH_3(g)]\)的莫耳生成熱\(^1 \times 4\)
(D) \(\Delta H_2 = [NO_2(g)]\)的莫耳生成熱\(^1 \times 4\)
(E) \(\Delta H_3 = [NO_2(g)]\)的莫耳生成熱\(^1 \times 4 + [H_2O(g)]\)的莫耳生成熱\(^1 \times 6\)
– \([NH_3(g)]\)的莫耳生成熱\(^1 \times 4\)
熱化學
110指考物理分科考科_25
一、在「金屬的比熱」實驗單元中,有相同質量的兩個純金屬塊A和B,其上的標籤都已脫落在旁,標籤一:比熱0.39J/(g°C),標籤二:比熱0.15J/(g°C),因而進行實驗探討,以測定金屬塊的比熱,並貼上正確標籤。已知水的比熱為4.2J/(g°C),量熱器質量為600g。經多次實驗平均後,得到的數據取兩位有效數字節錄如表1與表2。表1為熱水加到盛有冷水的量熱器過程中所得到的實驗數據。表2為將金屬塊A投入盛有冷水的量熱器過程中所得到的實驗數據。冷水的初始溫度為冷水加入量熱器內達到熱平衡後的溫度。
| 表1 | 質量(g) | 初始溫度(°C) | 熱平衡溫度(°C) |
|---|---|---|---|
| 熱水 | 200 | 100 | 65 |
| 冷水 | 100 | 15 | 65 |
| 表2 | 質量(g) | 初始溫度(°C) | 熱平衡溫度(°C) |
|---|---|---|---|
| 冷水 | 100 | 19 | 24 |
| 金屬塊A | 100 | 100 | 24 |
1. 進行表1的測量時,先將冷水加入量熱器達到熱平衡後再加入熱水,而不是直接將熱水加入量熱器,說明此實驗步驟的目的為何?(2分)
2. 實驗時,金屬塊的體積相對於量熱器中的體積有哪些限制?簡單說明理由。(2分)
3. 根據實驗數據,計算金屬塊A的比熱(至兩位有效數字)。(3分)
4. 若另以電熱板對金屬塊B直接加熱,進行比熱測量實驗,實驗時以0.50A的電流、12V的電壓對金屬塊B加熱2.0分鐘,測得的實驗數據如表3,試判定金屬塊B的比熱,並計算電熱板提供的熱量被金屬塊B吸收的百分比。(3分)
| 表3 | 質量(g) | 初始溫度(°C) | 最終溫度(°C) |
|---|---|---|---|
| 金屬塊B | 100 | 22 | 58 |
略解:1. 使量熱器與冷水先達熱平衡,可減少後續實驗中量熱器吸熱造成的誤差,並使系統初溫接近室溫,減少熱散失。
2. 金屬塊體積需小於水量,使其能完全沒入水中,確保熱交換完全。體積也不宜過大,避免水量相對過少導致溫度變化太大,增加誤差。
3. 由表1求量熱器比熱 \( s_c \):
吸熱:量熱器 \( 600 \times s_c \times (65-15) \),冷水 \( 100 \times 4.2 \times (65-15) \)。
放熱:熱水 \( 200 \times 4.2 \times (100-65) \)。
能量守恆:\( 600 s_c \times 50 + 100 \times 4.2 \times 50 = 200 \times 4.2 \times 35 \)
\( 30000 s_c + 21000 = 29400 \Rightarrow 30000 s_c = 8400 \Rightarrow s_c = 0.28 \text{J/g°C} \)。
由表2求 \( s_A \):
吸熱:量熱器 \( 600 \times 0.28 \times (24-19) \),冷水 \( 100 \times 4.2 \times (24-19) \)。
放熱:金屬A \( 100 \times s_A \times (100-24) \)。
\( 600 \times 0.28 \times 5 + 100 \times 4.2 \times 5 = 100 \times s_A \times 76 \)
\( 840 + 2100 = 7600 s_A \Rightarrow 2940 = 7600 s_A \Rightarrow s_A \approx 0.39 \text{J/g°C} \)。
4. 電能 \( E_{\text{電}} = IVt = 0.50 \times 12 \times (2.0 \times 60) = 720 \text{J} \)。
金屬B吸熱 \( Q_B = 100 \times s_B \times (58-22) = 3600 s_B \)。
由標籤知 \( s_B = 0.15 \text{J/g°C} \),故 \( Q_B = 3600 \times 0.15 = 540 \text{J} \)。
吸收百分比 \( = \frac{540}{720} \times 100\% = 75\% \)。
答案:1. 減少熱損失誤差 2. 體積需小於水量,確保完全沒入 3. \( 0.39 \text{J/g°C} \) 4. \( 0.15 \text{J/g°C} \),75%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105學測自然試題-10
已知在標準狀態下,CO 與 CO₂ 的莫耳生成熱分別為 -110.2 kJ/mol 及 -393.5 kJ/mol。今有 12.0 克的碳燃燒後得 7.0 克的 CO 與 33.0 克的 CO₂,則在此過程中,約有多少熱量(kJ)釋出?
(A) 84.7 (B) 137.5 (C) 248.2 (D) 322.7 (E) 457.8
109學測自然試題-15
在 \( 5^\circ C \) 時,已知 \( A(g) + 2B(g) \rightarrow AB_2(g) \) 的反應熱為 \( \Delta H_1 \),且 \( B(g) + C(g) \rightarrow BC(g) \) 的反應熱為 \( \Delta H_2 \)。在相同溫度下,下列何者為
\[\frac{1}{2}A(g) + BC(g) \rightarrow \frac{1}{2}AB_2(g) + C(g)\]
的反應熱?
(A) \(\frac{1}{2}\Delta H_1 – \Delta H_2\) (B) \( \Delta H_1 – 2\Delta H_2 \) (C) \(\frac{\Delta H_1}{(\Delta H_2)^2}\) (D) \(\frac{\sqrt{\Delta H_1}}{\Delta H_2}\) (E) \( \Delta H_1 \times \Delta H_2 \)
108學測自然試題-29
液化石油氣(又稱桶裝瓦斯)的主要成分為丙烷與丁烷,而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為甲烷。下列有關液化石油氣與天然氣的相關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3 項)
(A) 液化石油氣與天然氣的密度皆比大小
(B) 若液化石油氣所含丙烷之比例愈高,則其沸點就愈高
(C) 常溫常壓下,甲烷、丙烷與丁烷皆為氣體
(D) 相同質量的液化石油氣與天然氣完全燃燒時,天然氣所釋出的能量較多
(E) 甲烷、丙烷、丁烷三者合碳的重量百分率逐漸增加
107學測自然試題-03
107學測自然試題-36
定溫時,1 莫耳的 \( \text{CO(g)} \) 與 1 莫耳的 \( \text{NO}_2(g) \) 完全反應後,生成 1 莫耳的 \( \text{CO}_2(g) \) 與 1 莫耳的 \( \text{NO}(g) \),並放出熱量 226 kJ。下列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3 項)
(A)此反應使反應系統的溫度上升
(B)此反應的熱化學反應式為:\( \text{CO}(g) + \text{NO}_2(g) \rightarrow \text{CO}_2(g) + \text{NO}(g) + 226 \, \text{kJ} \)
(C)此反應的熱化學反應式為:\( \text{CO}(g) + \text{NO}_2(g) \rightarrow \text{CO}_2(g) + \text{NO}(g) \)
(D)若在相同條件下,\( \text{CO}_2(g) \) 與 \( \text{NO}(g) \) 完全反應,以生成 \( \text{CO}(g) \) 與 \( \text{NO}_2(g) \),則此反應為吸熱反應
(E)若在相同條件下,2 莫耳的 \( \text{CO} \) 與 2 莫耳的 \( \text{NO}_2 \) 完全反應,生成 2 莫耳的 \( \text{CO}_2 \) 與 2 莫耳的 \( \text{NO} \) 時,則同樣會放出熱量 226 kJ
110學測自然試卷_09
丙烯(C\(_3\)H\(_6\))、丙醛(C\(_3\)H\(_6\)O)、丙酮(C\(_3\)H\(_6\)O)和丙酸(C\(_3\)H\(_6\)O\(_2\))之標準莫耳燃燒熱分別為 -2060、-1990、-1790 和 -1530 kJ。此四化合物標準莫耳生成熱的大小順序,下列何者正確?
(A)丙酸<丙酮<丙醛<丙烯 & (B)丙酸<丙醛<丙酮<丙烯
(C)丙酸<丙醛<丙烯<丙酮 & (D)丙烯<丙醛<丙酮<丙酸
(E)丙烯<丙酸<丙酮<丙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