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關生態系元素循環的敘述,哪些正確?
(A)生物細胞內的元素循環和大氣中的元素沒有互動,純粹是環境中的作用
(B)生態系中氮元素必須依賴特殊的細菌才能完成循環回到大氣
(C)目前碳循環中的二氧化碳大量釋放是導致地球增溫與海洋酸化的主要因素
(D)能量的流轉是獨立於元素循環之外的途徑
(E)優養化的現象是元素循環的一部分而且牽涉到生物族群數量的變化
環境影響
113分科生物考科_11
113分科生物考科_14
一物種面對不同的環境壓力,如食物資源豐富度、捕食者與生存空間競爭,有不同的生存策略。圖4為三種類型的存活曲線,下列相關敘述與推論,哪些正確?
(A) 大象壽命長、性成熟時間晚、產生較少後代,親代照顧時間長,其存活曲線為類型I
(B) 若氣候變遷,牡蠣幼苗著床率降低,其存活曲線可能更向類型II偏移
(C) 在資源豐富的環境中,麻雀因為容易獲取食物和避開捕食者,存活曲線多為類型III
(D) 熱帶雨林的穩定環境有利於植物維持較恆定的存活率,故雨林植物均為類型II
(E) 若昆蟲數量大增,在資源有限與競爭壓力下,其存活曲線會趨向類型III
113分科生物考科_33
[題組:第33題到第34題]胡椒蛾體色有深色與淺色兩種變異。工業革命前,英國曼徹斯特的胡椒蛾黑白兩型比例差距甚大,黑化型十分稀有。科學家也發現當地的9種鳥類確實顯著地選擇取食黑化型,保留了白化型。到了18世紀末,黑白蛾的數量依舊愈來愈低,但比例卻完全顛倒,黑蛾占了98%。科學家觀察到工業革命前,英國的樹幹原本長有蘚苔與地衣,使白蛾停在上面時有良好的隱蔽效果,不易被鳥發現。但工業革命後,空氣中充滿二氧化碳與煤煙並沾染到樹幹上,導致蘚苔與地衣死亡且樹幹顏色變黑,降低黑蛾被捕食機會進而數量逐漸占優勢。科學家認為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煤煙使得樹幹顏色變深,影響到黑蛾與白蛾的比例,因而提出天擇是造成黑白蛾比例改變的主張。
33. 下列何者支持工業革命和黑白蛾的比例有關的主張?
(A) 鳥類在環境改變前後持續顯著的選食黑化型胡椒蛾
(B) 煤煙改變環境使胡椒蛾的隱蔽效果改變
(C) 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與煤煙對白蛾的毒性較強
(D) 胡椒蛾在工業革命後白化型突變成黑化型
105學測自然試題-61
109學測自然試題-55
107學測自然試題-52
107學測自然試題-54
族群一辭常見於報章雜誌與大眾口語,生物學中亦然,生物學將它定位於生物體與群集之間。此生物階層之意義及邏輯推論,下列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2 項)
(A)族群的密度僅單純受環境中適合棲地的面積所限
(B)族群的大小僅單純受環境中所提供食物的多寡所限
(C)同一物種的兩個族群,同域互交機率大於異域雜交
(D)群集中的兩個近似族群其生殖隔離程度,必小於同種的兩個異域族群
(E)群集中的兩個近似族群其空間隔離程度,必小於同種的兩個異域族群
110學測自然試卷_41
41. 人口的快速增加造成地球資源快速消耗,對自然界生物造成嚴重威脅。表 1 是全世界的人口數量變化;圖 11 為 S 型族群成長曲線。根據表 1 及所學判斷,下列有關人口成長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2 項)
| 西元年 | 人口數(千萬) |
|---|---|
| 1 | 20 |
| 1000 | 31 |
| 1750 | 79 |
| 1800 | 98 |
| 1850 | 126 |
| 1900 | 165 |
| 1950 | 252 |
| 2000 | 607 |
| 2020 | 770 |
(A) 西元 1200 年全球人口成長仍在適應期
(B) 20 世紀醫藥衛生進步使全球人口成長提早達到平衡期
(C) 人類屬於幼年死亡率低的第一型(凸型)存活曲線,使人口呈指數成長
(D) 從上表可判斷出全球人口年齡結構圖呈穩定型金字塔
(E) 18 世紀工業革命後使用新的耕種機具讓糧食資源增加,是全球人口快速成長的因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