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組:第1題到第2題]
「福爾摩斯,中午吃火腿三明治好嗎?」
「好啊!不過華生,請不要出去太久。」
結果我花了約一個小時才回家,福爾摩斯見到我,咕噥道:「華生,你好像給自己製造了一些麻煩!吃的東西,你是在貝克街的南邊或北邊買的?」
「我到南邊去。那裡的麵包店一條麵包賣一便士,北邊卻要兩便士,貴得要命。同樣一條麵包,居然賣兩倍的價格。」
「可是南邊的肉店價格比較貴,不是嗎?」
「嗯,沒錯,不過火腿只貴四分之一,北邊賣十二便士,南邊賣十五便士。」
「所以我們的午餐總支出是十六便士,但是如果你到北邊買,只要十四便士。這算盤打得可真奇怪,華生,你犯了一個錯誤。」
福爾摩斯繼續說:「老實說,我看到你從南邊的麵包店出來、進肉鋪之前,經過了賣三明治的米莉女士店門口。我看到她的盤子裡還有沒賣完的三明治。每天早上的尖峰時刻過後,她會以每份一便士的價格出清,因為不賣完的話,到頭來只好丟掉。我並不是嫌你的三明治做不好,不過她的三明治的確非常好吃。為什麼你不乾脆用更便宜的價格買更好吃的三明治,也可以省下做三明治的麻煩?」
「但是我已經買了麵包,而且我喜歡親自做三明治。再說,明天以前麵包不吃完會壞掉,那未免太浪費。福爾摩斯,不要忘了非洲還有小孩在挨餓!」
「就算你草草做一份三明治,而不買米莉可口的三明治,也幫不了他們。假使你買了米莉的三明治,把麵包丟掉,然後將省下的幾便士投入捐獻箱,還可以做一些好事。華生,你又犯了一個錯誤。」(改寫自科林‧布魯斯著,盛逢時譯《數字的陷阱‧不幸商人案》)
請分項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根據上文,請說明福爾摩斯認為華生犯了哪兩個「錯誤」?文長限 80 字以內(至多 4 行)。(占 4 分)
細節判斷
112學測國寫試題-03
我覺得童年是一種氣味的記憶。 我的童年,有許多果樹氣味的記憶。夏天暑熱的午後,廟埕後有一棵巨大的龍眼樹。 我從小學翻牆出來,背著書包,爬上龍眼樹,躲在密密的枝葉裡。外面日光葉影搖晃,隱 約聽見老師或母親尋來,在樹下叫著我的名字,但那呼喚的聲音,被蟬聲的高音淹沒了。 我一動不動,找到一處適合蜷窩身體的枝椏,好像變成樹的一部分,而那時,龍眼樹密密 的甜熟的氣味就包圍著我。我閉起眼睛,好像在假寐,也像在作夢,夢裡一串一串纍纍的 龍眼,招來許多蜜蜂果蠅。我童年的夢,很甜很香,好像一整個夏天都窩在那棵樹上,包 圍在濃郁的氣味裡做了一個醒不來的夢。(改寫自蔣勳《給青年藝術家的信》) 請回答下列問題
生活中充斥各種氣味。氣味透過嗅覺傳遞,喚起人們的記憶和感受,一如文中龍眼樹甜熟的氣味喚起作者的童年記憶。請以「花草樹木的氣味記憶」為題,寫一篇文章,書寫你熟悉的花草樹木的氣味,及其所召喚的記憶和感受。(占 25 分)
略解:此為抒情文寫作,評分重點包括:具體細膩的氣味描寫、深刻的情感連結、完整的文章結構、優美的文辭表達。高分段作品需具備獨特的個人經驗、豐富的感官描寫、深刻的情感共鳴,以及清晰的層次結構。建議選擇具有個人意義的特定植物,從氣味特徵入手,連結具體的生命經驗,最後昇華到情感感悟。
答案:寫作時應選擇一種具有個人意義的花草樹木,具體描寫其氣味特徵(如清香、濃郁、甜味等),並連結到特定的生命經驗與情感記憶。結構上建議安排:開頭點題引入氣味記憶,主體詳細描寫氣味特徵與相關經歷,結尾昇華情感感悟。文辭要生動優美,善用比喻、擬人等修辭,讓讀者能透過文字感受到氣味的存在與情感的流動。高分關鍵在於真誠的情感與獨特的個人經驗,避免陳腔濫調。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107指考國文考科-11
[題組:第10題到第12題]
11. 若丙文中的「我」即作者本人,依據甲表和丙文,下列解說最適當的是:
(A)作者相信天無絕人之路,於是中止在臺灣的工作返回印尼
(B)珠想邀請作者到她家鄉遊玩,讓作者倍感異國友誼的可貴
(C)珠提議「我們搭龍舟回去」,委婉表達無力買機票的心酸
(D)為了不讓珠覺得為難,作者決定打消解說某句名諺的念頭
107指考國文考科-14
107指考國文考科-23
[題組:第23題到第25題]
用「螟蛉子」代指「養子」,包含一段古人探索昆蟲世界的歷程。
從《詩經‧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負之」可以看出,上古時代人們已經觀察到蜾蠃有捕捉其他昆蟲幼蟲的習性。但捕捉幼蟲做什麼用,先秦文獻並無說明。漢代學者試圖解釋這個現象,揚雄《法言》記載:「螟蛉之子殪而逢蜾蠃,祝之曰:『類我!類我!』久則肖之矣。」意謂蜾蠃對捕來的幼小螟蛉念咒,時間長了,螟蛉就變成了蜾蠃。後世對於揚雄的說法,有人認同,也有人表示懷疑。南朝著名道士、醫家陶弘景根據自己的觀察,在《本草經集注》寫道:「其(土蜂)生子如粟米大,置中,乃捕取草上青蜘蛛十餘枚,滿中,仍塞口,以待其子大為糧也。… …《詩》雲:『螟蛉有子,蜾蠃負之』。言細腰之物無雌,皆取青蟲教祝,便變成己子,斯為謬矣。」他認為,把細腰蜂捕捉青蟲說成是為了把青蟲教化成自己的後代,根本違背生物事實。
螟蛉:古代或稱「桑蟲」,為鱗翅目昆蟲的青色細小幼蟲。
蜾蠃:古代或稱「蒲盧」、「土蜂」,今屬膜翅目細腰蜂科。蠃,ㄌㄨㄛˇ。
陶弘景的看法後來得到更多證實,例如__________(10個下底線字元)。一千四百多年後,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在所著《昆蟲記》中,詳盡描述細腰蜂的生殖行為:牠總是將卵產在蜂房裡所儲備的蜘蛛身上,卵呈白色,圓柱形,有點彎曲。卵在蜘蛛身上的附著點位置都差不多,一般是蜘蛛腹部底端,偏向一側。新生幼蟲咬的第一口,就是卵的頭部那端所附著的地方,因此,牠剛開始啃咬的,都是汁液最豐富、最鮮嫩的肚子。這種暴飲暴食的生活,會持續八到十天。然後幼蟲開始結造蛹室。他的研究成果證明陶弘景等人的發現非常科學。(改寫自戴吾三《解開成語中的科學密碼》)
23. 依據上文,「螟蛉有子,蜾蠃負之」的真實生態現象最可能是:
(A)蜾蠃奪螟蛉之巢以育子
(B)蜾蠃是螟蛉之子的宿主
(C)蜾蠃代替螟蛉餵養幼蟲
(D)蜾蠃捕捉螟蛉以餵幼蟲
107指考國文考科-25
[題組:第23題到第25題]
25. 上文__________(10個下底線字元)內若要擇用下列方框裡的論述,則對○1 、○2 、○3 、○4 的判斷,最適當的是:
○1 韓保昇《蜀本草》:「螟蛉,桑蟲也。蜾蠃,蒲盧也。言蒲盧負桑蟲以成其子也,亦負他蟲封之,數日則成蜂飛去。今有人候其封穴,壞而看之,見有卵如粟,在死蟲之上。」
○2 蘇頌《圖經本草》:「物類變化,固不可度。蚱蟬生於轉丸、衣魚生於瓜子之類,非一。桑蟲、蜘蛛之變為蜂,不為異也。如陶所說卵如粟者,未必非祝蟲而成之也。」
○3 寇宗奭《本草衍義》︰「嘗拆(土蜂)窠視之,果有子如半粟米大,色白而微黃。所負青菜蟲,卻在子下。」
○4 李時珍《本草綱目》:「今屢破其(土蜂)房,見子與他蟲同處,或子已去而蟲存空殼,或蟲成蛹而子尚小。蓋蟲終不壞,至其成蛹,子乃食之而出也。」
(A)○1 、○2 適用;○3 、○4 不適用
(B)○1 、○3 適用;○2 、○4 不適用
(C)○1 、○3 、○4 適用;○2 不適用
(D)○2 、○3 、○4 適用;○1 不適用
107指考國文考科-28
[題組:第28題到第32題]
甲
田常欲作亂於齊,憚高、國、鮑、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魯。孔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夫魯,墳墓所處,父母之國,國危如此,二三子何為莫出?」子路請出,孔子止之。子張、子石請行,孔子弗許。子貢請行,孔子許之。遂行,至齊,說田常曰:「君之伐魯過矣。夫魯,難伐之國,其城薄以卑,其地狹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偽而無用,其士民又惡甲兵之事,此不可與戰。君不如伐吳。夫吳,城高以厚,地廣以深,甲堅以新,士選以飽,重器精兵盡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難,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難;而以教常,何也?」子貢曰:「臣聞之,憂在內者攻強,憂在外者攻弱。今君憂在內。吾聞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聽者也。今君破魯以廣齊,戰勝以驕主,破國以尊臣,而君之功不與焉,則交日疏於主。是君上驕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難矣。夫上驕則恣,臣驕則爭,是君上與主有郤,下與大臣交爭也。如此,則君之立於齊危矣。故曰不如伐吳。伐吳不勝,民人外死,大臣內空,是君上無強臣之敵,下無民人之過,孤主制齊者唯君也。」田常曰:「善。」(《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乙
《史記》曰:「齊伐魯,孔子聞之,曰:『魯,墳墓之國。國危如此,二三子何為莫出?』子貢因行,說齊以伐吳,說吳以救魯,復說越,復說晉,五國由是交兵。或強,或破,或亂,或霸,卒以存魯。」觀其言,跡其事,儀、秦、軫、代,無以異也。嗟乎!孔子曰:「__________(10個下底線字元)」,己以墳墓之國而欲全之,則齊、吳之人豈無是心哉?奈何使之亂歟?吾所以知傳者之妄。(王安石〈子貢論〉)
儀、秦、軫、代:指張儀、蘇秦、陳軫、蘇代,皆戰國知名說客。
28. 甲文中,田常聽完子貢的陳述「忿然作色」,是因為子貢:
(A)斥責齊國不仁不義
(B)諷刺田常短視狹隘
(C)論調荒謬悖於常理
(D)分析戰情淺薄空泛
107指考國文考科-33
[題組:第33題到第34題]
南唐彭利用對家人奴隸言,必據書史以代常談,俗謂之掉書袋,因自謂彭書袋。其僕有過,利用責之曰:「始予以為紀綱之僕,人百其身,賴爾同心同德,左之右之。今乃中道而廢,侮慢自賢。若而今而後,過而弗改,當撻之市朝,任汝自西自東,以遨以遊而已。」鄰家火災,利用望之曰:「煌煌然,赫赫然,不可向邇,自鑽燧以降,未有若斯之盛,其可撲滅乎!」(獨逸窩退士《笑笑錄》)
人百其身:出自《詩經》,指自身願死百次以換回死者的生命,在此處指願竭盡心力為對方付出。
同心同德:出自《書經》。
中道而廢:出自《禮記》。
以遨以遊:出自《詩經》。
33. 下列文意解釋,最適當的是:
(A)「賴爾同心同德,左之右之」,指僕人耍賴失德,三心二意
(B)「今乃中道而廢,侮慢自賢」,指因僕人半途辭職,有損主人的賢名
(C)「任汝自西自東,以遨以遊而已」,指將僕役逐出家門
(D)「自鑽燧以降,未有若斯之盛,其可撲滅乎!」指彭利用讚嘆火勢盛大,阻止鄰人將其撲滅
107指考國文考科-35
35. 下列文句畫底線處的詞語,運用適當的是:
(A)學書法的要訣無他,就是師心自用,先師法前人再用心創造
(B)感謝米其林大廚親臨指點,讓學生登時蹞步千里,功力大增
(C)說話千萬要謹慎,想清楚再出口,以免駟不及舌,後悔莫及
(D)文化保存僅靠個人力量,猶如杯水車薪,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E)詩人洛夫的天涯美學,追求具超越性的詩思,可謂不刊之論
107指考國文考科-41
[題組:第41題到第42題]
鬥草是古代的一種遊戲,又稱「鬥百草」。據南朝文獻記載,民眾通常在五月五日鬥百草,這大概與古人的藥草觀念有關。唐代以後鬥草的方式大概有兩種:一種是「武鬥」,比試草莖的韌性,方法是草莖相交結,兩人各持己端向後拉扯,以斷者為輸;另一種則是「文鬥」,就採摘花草的種類數量或殊異一較高下。從明代〈秦淮鬥草篇〉「蘭臯藉作爭衡地,蕙畹翻為角敵場。分行花隊逐,對壘葉旗張。花花非一色,葉葉兩相當」、「君有合歡枝,妾有相思子」中,可以看出「文鬥」除了採摘花草,還加入了「花草名對仗」的要求。從唐宋人的詩句:李白「禁庭春晝,鶯羽披新繡,百草巧求花下鬥,只賭珠璣滿鬥」、王建「水中芹葉土中花,拾得還將避眾家。總待別人般數盡,袖中拈出鬱金芽」、白居易「弄塵復鬥草,盡日樂嬉嬉」、柳永「春困厭厭,拋擲鬥草工夫,冷落踏青心緒」、範成大「青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兒孫鬥草來」,均可見鬥草在唐宋十分盛行,白、範二詩或許就是當時「武鬥」的有趣畫面。而《紅樓夢》第62回則是現代人認識文鬥規則的寶貴材料,其中記載香菱與眾姐妹採摘花草後,準備鬥草,某人擺出「觀音柳」時,另一人則擺出「羅漢松」,其靈感可能得源於〈秦淮鬥草篇〉。到了現代,由於社會型態不同,人與自然的關係變得疏遠,鬥草就逐漸式微了。
乙
紫芝道:「這鬥草之戲,雖是我們閨閣一件韻事,但今日姐妹如許之多,必須脫了舊套,另出新奇鬥法,才覺有趣。」竇耕煙道:「能脫舊套,那敢妙了。何不就請姐姐發個號令?」紫芝道:「若依妹子鬥法,不在草之多寡,並且也不折草。況此地藥苗都是數千里外移來的,甚至還有外國之種,若一齊亂折,亦甚可惜。莫若大家隨便說一花草名或果木名,依著字面對去,倒覺生動。」畢全貞道:「不知怎樣對法?請姐姐說個樣子。」紫芝道:「古人有一對句對的最好:『風吹不響鈴兒草,雨打無聲鼓子花。』假如耕煙姐姐說了『鈴兒草』,有人對了『鼓子花』,字面合式,並無牽強。接著再說一個,或寫出亦可。如此對去,比舊日鬥草豈不好玩?」鄴芳春道:「雖覺好玩,但眼前俗名字面易對的甚少。即如當歸一名『文無』,芍藥一名『將離』,諸如此類,可準借用麼?」… … 紫芝道:「即如鈴兒草原名沙參,鼓子花本名旋花,何嘗不是借用。… … 只要見之於書,就可用得,何必定要俗名。」(《鏡花緣》第76~77回)
41. 依據甲文,關於「鬥草」的敘述,適當的是:
(A)唐代玩此遊戲,有時會以物品當賭注
(B)透過此遊戲,有機會可以認識各種藥草名稱
(C)王建詩中所述,應以持有花草與眾不同者勝出
(D)此遊戲源自端午習俗,歷來只在過節當日進行
(E)武鬥致勝關鍵,在於熟記植物名稱與玩家力氣大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