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9指考國文考科(補考)-15

[題組:第15題到第17題]

過去,人們只喜歡新的房子、新的建築,覺得老房子、舊房子都是醜陋破敗,都需要拆除,但是老房子一旦拆除,空間的靈魂飛散,就很難再找回來!
懂得欣賞老屋,是城市美學成熟的象徵,開發中的國家或社會,好像青春期的年輕人,只喜歡新奇的東西,對於老東西棄之如敝屣。但是已開發的成熟社會與城市,就如中年大叔,懂得欣賞骨董老件,喜歡在老舊空間中品味熟成的韻味。
近來,老屋新生的優秀案例越來越多,並不只是因為人們懷舊或是愛護古蹟,而是這個城市的空間美學改變了!變成熟了!變得懂得欣賞老的、舊的、幽暗的建築空間。大家開始懂得體會老東西的美感,懂得像日本作家谷崎潤一郎在《陰翳禮讚》一書中所講的,老舊幽暗的事物有一種「古色古香的光澤」。(改寫自李清志〈欣賞老屋的品味〉)

在九華山地藏庵旁的小巷中,有間饒富興味的檜木老屋。這木屋原本一樓租給影印店,三個小女生接手時,房子殘破衰敗,二樓幾乎不能使用。在現實與夢想互相拔河的拉鋸下,她們揀出屋子的靈魂,開了懷舊料理簡餐店。老舊國小課桌椅變成餐桌椅、嬰兒床變成椅子、生鏽澆花器成為花盆、老茶壺竟成了燈罩、舊熨鬥成為大門把手、廢棄豆腐板做成時鐘和書櫃、舊門板鑲成懷舊風牆面、裁縫桌木抽屜來擺放衛生紙,地板是舊木料,當初被人遺棄的破舊老件,在此重生找到價值。二樓的橫樑上還安插著可愛的松鼠造景,似乎象徵老靈魂都被賦予新生命。
一扇鏽痕的窗花,一面斑駁的門板,一道記憶中的好菜,每個元素都拼裝在這棟有故事的老房子中,而不足的就讓濃濃的人情味去填補吧!(改寫自陳俊文《嘉義小旅行》)
15. 甲文認為人們懂得欣賞老屋,是城市美學成熟的象徵,理由在於:
(A)符合愛護古物的世界潮流
(B)彰顯翻新出奇的創意精神
(C)體現應對快速變動的靜定
(D)展現品讀老物生命的深度

答案

答案:(D)。略解:D甲文提成熟社會懂得品味老屋「熟成的韻味」「古色古香的光澤」,即品讀老物生命深度,正確;A「世界潮流」、B「創意」、C「靜定」均未提及,D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國綜試題20

20-21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20-21題。
應聲不宜太素,亦忌太華。名人尺幅,自不可少,但須濃淡得宜,錯綜有致。予謂
裱軸不如實貼;軸應風起動搖,損傷名跡,實貼則無足患,且覺大小成宜也。實貼
又不如實畫,何年無虎頭,滿堂畫潦倒!自是高人韻事。
予謂頑固仿此制,而又變幻其形,良朋至止,無不耳目一新,
低回留之不能去者。
因予性嗜禽鳥,而又最惡樊籠,二事難全,終年搜索枯腸,一悟遂成良法。乃於
鷹旁四壁,倚四名手,盡寫著色花樹,而繞以雲煙,即以所愛禽鳥,蓄於虯枝老幹之上。
畫止空跡,鳥有實形,如何可言?曰:不難,當之須自鸚鵡始。從來當鸚鵡者必用銅架,
即以銅架去其三面,止存立腳之一條,並飲水啄粟之二管。先於所畫松枝之上,穴一小小
壁孔,後以架鸚鵡者插入其中,務使極固,底往來跳躍,不致動搖。松為著色之松,
鳥亦有色之鳥,互相映發,有如一筆寫成。
良朋至止,仰觀壁畫,忽見枝頭烏動,葉底翎張,無不色變神飛,說為仙筆;乃驚疑
未定,又復載飛載鳴,似欲朝翔而下矣。諦觀熟視,方知個裡情形,有不抵掌叫絕,
而稱巧奪天工者乎?(節錄自李淵《閒情偶寄·鷹壁》)

關於上文對鷹壁壁面的設計,敘述最適當的是:
(A)風格極簡或華麗皆可接受,但不能缺少名人書畫作品
(B)書畫貼於壁面以免風吹損傷,且可依喜好來裁切尺寸
(C)將油漆直接繪於鷹壁壁面,藉此懷念當年相識的舊友
(D)邀請名家實畫景物於壁面,並融入個人喜好選擇題材

答案

文中提及「鷹旁四壁,倚四名手,盡寫著色花樹」,即邀請名家在牆壁上直接作畫,並選擇自己喜愛的禽鳥題材,故(D)正確。(A)未強調不能缺少名人書畫;(B)實貼指貼畫,但文中主要為實畫;(C)未提及懷念舊友。
答案:(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