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2學測國寫試題-02

[題組:第1題到第2題]
問題(二):從上文對話中約略可以看出福爾摩斯、華生不同的生活態度,請分析二人的差異,並說明你比較傾向哪一種。文長限 400 字以內(至多 19 行)。(占 21 分)

答案

略解:本題要求深入分析福爾摩斯與華生價值觀的差異,並表達個人立場。福爾摩斯代表理性思維,重視效率、成本效益和邏輯推理;華生代表感性思維,重視情感價值、道德關懷和親身體驗。分析時應從對話中提取具體證據,個人立場需有充分理由支持,結構應完整,論述需清晰有說服力。
答案:福爾摩斯展現的是徹底的理性主義者態度:凡事講求效率極大化,重視成本效益分析,以數學計算作為決策基礎,追求實際效果。例如他精確計算購物成本,並提出將省下的錢捐出更能有效幫助他人。華生則展現感性的人文關懷:重視個人感受與道德情感,認為親手製作有意義,擔心浪費食物,並時時心繫貧困人群。兩人根本差異在於「理性效率」與「情感價值」的優先順序。個人較傾向福爾摩斯的態度,因為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理性分析能讓資源發揮最大效用,真正解決問題。但華生的道德關懷也值得肯定,兩者若能結合將更為完善。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國寫試題-01

[題組:第1題到第2題]

生活中,人們習慣使用「標籤」將複雜的事物簡化、分類,再附上標記。然而,有時我們也將「標籤」使用在人的身上。哲學家叔本華說:「人們都從一個人所擁有的職位、從事的生意、隸屬的民族和家庭──亦即總體上從世俗常規所給予此人的角色和位置判斷他。所以,一個人就像商品一樣地被貼上標籤,並受到商品式的對待。至於根據其個人素質,這個人本身是個什麼樣的人,人們只是依自己的需要隨意地提及,亦即在大多數時候被擱置一邊,或者視而不見。」
人們或傳播媒體貼的標籤,有時會形成「刻板印象」,其中真假對錯值得深思。例如稱某個世代為「草莓族」,提到南美洲就想到「這些民族很會踢足球」。

社會學家貝克指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標籤對人的個性意識、自我認同有強烈的影響,因此當人被一種詞語或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可能會往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許多企業因而賦予員工職稱正向的標籤,以放大標籤的力量。例如,蘋果(Apple)直營零售店中,為顧客的產品進行故障診斷的工程師,職稱是「Genius(天才)」,這個職稱間接鼓勵員工不斷了解最新技術知識,以提供顧客更好建議和技術支持。星巴克(Starbucks)店員則有「咖啡大師」、「咖啡大使」等名稱識別,象徵其所擁有的咖啡知識與對其專業服務的肯定。
你我也可以為自己貼上標籤,定義對自己的期待,並調整行為以符應標籤的內容,讓他人留下深刻印象,以擁有更多展現個人價值的機會。
請分項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請依據甲、乙二文,說明「標籤」概念使用於人身上的正面與負面作用。文長限 80 字以內(至多 4 行)。(占 4 分)

答案

略解:本題要求考生從甲乙兩文中歸納標籤的正面與負面作用。甲文主要論述標籤的負面影響,包括簡化人的複雜性、形成刻板印象、忽略個人特質;乙文則強調標籤的正面功能,如激勵自我實現、強化專業認同、促進行為調整。答案需簡潔明確,控制在80字以內。
答案:負面作用:標籤會簡化人的複雜性,形成刻板印象,使人被商品化對待,忽略個人特質。正面作用:標籤能激勵自我實現,強化專業認同,引導人往正向發展,提升自我價值。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國寫試題-02

[題組:第1題到第2題]
問題(二):日常生活中不乏「貼標籤」或「被貼標籤」的實例,請寫一篇短文,舉例說明你對標籤現象的看法。文長限 400 字以內(至多 19 行)。(占 21 分)

答案

略解:本題要求考生透過具體實例闡述對標籤現象的看法。高分關鍵在於:選擇具說服力的生活實例,深入分析標籤的影響機制,提出個人見解與反思。結構應完整,包含實例描述、影響分析、個人觀點三部分。論述需具批判性思考,既能指出標籤的負面影響,也能論述其正面功能,展現對社會現象的深刻觀察。
答案:寫作時應選擇具體的生活實例,如學業標籤(資優生、後段班)、世代標籤(草莓族、躺平族)或職業標籤等。首先描述實例情境,接著分析該標籤如何影響個人行為與自我認同,最後提出個人觀點:標籤雖有助於快速認知,但過度簡化可能造成偏見,我們應保持反思,不被標籤限制發展可能性。論述需層次分明,見解深刻。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指考國文考科-24

[題組:第23題到第25題]
24. 關於陶弘景對細腰蜂觀察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經過實證後轉為支持揚雄之見
(B)蒐集實證以補充《詩經》所述
(C)以《詩經》所述駁斥揚雄之見
(D)依揚雄之見糾正《詩經》所述

答案

答案:(B)。略解:B陶弘景透過觀察(實證),補充《詩經》未提及的「捕蟲為糧」,正確;A反對揚雄;C、D非以《詩經》駁揚雄或糾正《詩經》,故B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指考國文考科-39

39. 依據下文,關於國君治術的敘述,適當的是:
人主之道,靜退以為寶。不自操事而知拙與巧,不自計慮而知福與咎。是以不言而善應,不約而善增。言已應則執其契,事已增則操其符。符契之所合,賞罰之所生也。故群臣陳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責其功。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則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其言,則誅。明君之道,臣不得陳言而不當。是故明君之行賞也,曖乎如時雨,百姓利其澤;其行罰也,畏乎如雷霆,神聖不能解也。故明君無偷賞,無赦罰。賞偷則功臣墮其業,赦罰則奸臣易為非。是故誠有功則雖疏賤必賞,誠有過則雖近愛必誅。疏賤必賞,近愛必誅,則疏賤者不怠,而近愛者不驕也。(《韓非子‧主道》)
(A)不自操事、不自計慮,顯示法家的治術也重虛靜無為
(B)行時雨之賞、雷霆之罰,根於法家趨利避害的人性論
(C)因臣子之言而授其事、責其功,循名責實以施行賞罰
(D)嚴罰以防奸,偷賞以勵善,建構恩威並施的管理方法
(E)賞疏賤、誅近愛,令疏賤者自戒不驕,近愛勤勉不怠

答案

答案:(A,B,C)。略解:A「靜退為寶、不自操事」與道家虛靜無為相通,法家治術含此特質,適當;B「時雨之賞(利)、雷霆之罰(害)」,契合法家趨利避害人性論,適當;C「依言授事、按功賞罰」,是法家循名責實原則,適當;D「偷賞以勵善」錯,文中反對「偷賞」;E「疏賤者自戒不驕,近愛勤勉不怠」錯,是「疏賤不怠,近愛不驕」,故選A,B,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指考國文考科-07

依據下文,符合全文旨意的選項是:
彊令之笑不樂;彊令之哭不悲;彊令之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缶醯黃,蚋聚之,有酸,徒水則必不可。以貍致鼠,以冰致蠅,雖工,不能。以茹魚去蠅,蠅愈至,不可禁,以致之之道去之也。桀、紂以去之之道致之也,罰雖重,刑雖

嚴,何益?(《呂氏春秋》)
(A)興衰成敗有數,不可力強而致
(B)治國悖離民心,如同為淵驅魚
(C)大材不宜小用,割雞焉用牛刀
(D)國君用人之術,務在明賞慎罰

答案

答案:(B)。略解:B文中以「茹魚去蠅(用腐魚驅蠅,蠅愈至)」喻治國違逆民心,如同驅民離去,正確;A「成敗有數」、C「大材小用」、D「明賞慎罰」均未提及,故B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指考國文考科-25

參考框線內的甲、乙、丙三則材料,發表你對「國際人才流動」的看法。文長限200-250字(約9-11行)。
甲: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李斯〈諫逐客書〉)
乙:本國人才受到他國提供的優渥薪資或居留條件所吸引,為他國效力,造成本國人才外流嚴重。
丙:輸入人才有助提升國家競爭力,但也會剝奪本國人才就業機會、瓜分社會資源、衍生文化衝擊。

答案

答案:國際人才流動是柄雙刃劍,需理性看待。如李斯所言,國家當如泰山不拒土壤,引進人才可提升競爭力,若閉門拒才,反如"藉寇兵而齎盜糧"。然其亦有隱憂:人才外流會削弱本國潛力,輸入人才或擠壓本國就業、引發文化摩擦。故國家應建合理機制:對內完善保障,留住核心人才;對外開放包容,善用國際人才,平衡流動利弊,方得長遠發展。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22

[題組:第21題到第23題]
22. 參照甲表,關於丙文對宋祁(子京)修史的批評,說明最適當的是:
(A)一旦追求藝術修辭,必將損及規範修辭
(B)規範修辭易失之質,藝術修辭易失之繁
(C)藝術修辭常致詭僻,唯才高者方能駕馭
(D)寫作應先認清目的,不宜忽略規範修辭

答案

答案:(D)。略解:丙文批宋祁修史「肆意雕鐫(追求藝術修辭),字語詭僻、事實不明(忽視規範修辭)」;A「必將損及」過度;B未提規範修辭「失之質」;C未提「才高者駕馭」;D寫作(修史)應認清「傳達事實」目的,不忽略規範修辭,正確,故D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24

[題組:第24題到第25題]
凡說之難,非吾知之有以說之之難也,又非吾辯之能明吾意之難也,又非吾敢橫佚而能盡之難也。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韓非子》)
24. 依據上文,說服過程中最困難的是:
(A)善用言辭以明確表達觀點
(B)堅持無所顧忌的直言態度
(C)掌握對方的心理進行遊說
(D)運用所知達到遊說的目的

答案

答案:(C)。略解:文中提「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以吾說當之」,即「掌握對方心理進行遊說」;A「明確表達」、B「直言態度」、D「運用所知」均非最難,故C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25

[題組:第24題到第25題]
25. 依據上文,關於○1 、○2 的研判,最適當的是:
○1 燭之武對秦伯說:「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運用了「吾知之有以說之」與「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
○2 馮諼對梁惠王說:「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強」,運用了「吾辯之能明吾意」與「吾敢橫佚而能盡」。
(A)○1 、○2 皆正確
(B)○1 、○2 皆錯誤
(C)○1 正確,○2 錯誤
(D)○1 錯誤,○2 正確

答案

答案:(C)。略解:○1燭之武以「亡鄭益秦」勸秦伯,既「有以說之」(知亡鄭利弊)又「知秦伯心理」,正確;○2馮諼勸梁惠王迎孟嘗君,是「知所說之心」,非「明吾意、敢盡言」,錯誤,故C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