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組:第33題到第34題]
今之好惡者,多不免於因人,而尤易於附眾,不知眾人有眾人之好惡焉,而我亦自有我之好惡焉。使茍而同於眾,是我遂無好惡也,惟舉而試為察,則我故自有好惡也。
察者不因眾而起信,豈因眾而起疑?獨彼所為瑕瑜失得之端,亦必嘗親見之,而後愛憎之意得緣而有所出,不然,則未知夫所曹好曹惡之為何事也。
既無意於徇眾,豈有意於矯眾?獨彼所為積毀積譽之實,亦必嘗微得之,而後妍媸之意始因而有所生,不然,則未知夫所受好受惡之為何本也。
故即眾人之惡自真,吾惡眾人之惡自妄,察則彼此皆真矣。即眾人之好自確,吾好眾人之好自浮,察則人我皆確矣。(〈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33. 關於上文第二、三段的說理方式,敘述最適當的是:
(A)第二、三段平行,皆論「對於眾人之所好、所惡,都應親自明察」
(B)第二、三段對立,先論「明察眾人之所惡」,再論「明察眾人之所好」
(C)第二、三段是因果關係,先談「眾人有所好、有所惡」的原因,再談結果
(D)第二、三段是總分關係,先述「眾人有所好、有所惡」的現象,再加以分論
論證分析
110指考國文考科-39
39. 關於下列馮忌的言談方式與內容,學生評析適當的是:
馮忌請見趙王,行人見之。馮忌接手免首,欲言而不敢。王問其故,對曰:「客有見人於服子者,已而請其罪。服子曰:『公之客獨有三罪:望我而笑,是狎也;談語而不稱師,是倍也;交淺而言深,是亂也。』客曰:『不然。夫望人而笑,是和也;言而不稱師,是庸說也;交淺而言深,是忠也。昔者堯見舜於草茅之中,席隴畝而蔭庇桑,陰移而授天下傳。伊尹負鼎俎而幹湯,姓名未著而受三公。使夫交淺者不可以深談,則天下不傳,而三公不得也。』」趙王曰:「甚善。」馮忌曰:「今外臣交淺而欲深談,可乎?」王曰:「請奉教。」於是馮忌乃談。(《戰國策‧趙策》)
(A)馮忌先故作姿態,誘使趙王疑惑探問,以展開後續鋪陳
(B)馮忌透過「服子與客對話」的故事,為之後與趙王暢言預埋伏筆
(C)在服子與客的對話中,對於相同的態度和言語,客故意與服子做不同解讀,藉以諷刺服子寵信佞臣
(D)舜見堯、伊尹見商湯的故事,強調明君樂見賢良毛遂自薦,既是客對服子的諫言,也是馮忌對趙王的期待
(E)服子與客的對話最終暗示「囿於偏見或成俗,可能錯失賢良」,馮忌藉此對趙王形成「莫如服子一般」的壓力,也為自己創造機會
109指考國文考科-16
109指考國文考科-24
[題組:第24題到第25題]
某聞古之君子立而相天下,必因其材力之所宜、形勢之所安而役使之,故人得盡其材,而樂出乎其時。今也某材不足以任劇,而又多病,不敢自蔽,而數以聞執事矣。而閣下必欲使之察一道之吏,而寄之以刑獄之事,非所謂因其材力之所宜也。某親老矣,有上氣之疾日久,比年加之風眩,勢不可以去左右。閣下必欲使之奔走跋涉,不常乎親之側,非所謂因其形勢之所安也。伏惟閣下由君子之道以相天下,故某得布其私焉。論者或以為事君使之左則左,使之右則右,害有至於死而不敢避,勞有至於病而不敢辭者,人臣之義也,某竊以為不然。上之使人也,既因其材力之所宜、形勢之所安,則使之左而左,使之右而右,可也。上之使人也,不因其材力之所宜、形勢之所安,上將無以報吾君,下將無以慰吾親,然且左右惟所使,則是無義無命,而茍悅之為可也。(王安石〈上曾參政書〉)
24. 依據上文,王安石上書曾參政的主要目的是:
(A)自薦其才,望獲破格拔擢
(B)乞求辭官,準許還鄉終老
(C)敘述理由,婉拒長官任命
(D)增設官職,廣納天下賢才
109指考國文考科-25
109指考國文考科-28
109指考國文考科-29
109指考國文考科(補考)-42
[題組:第41題到第42題]
42. 上文主要透過車生與狐的對話,使讀者感受其相知相得。一般而言,若對話中含有以下訊息:①幫對方獲益、②自己願讓步、③強調共通性、④減少生疏感,將有助於溝通和諧。下列關於上文對話的解說,適當的是:
(A)「我癖於麯糵,而人以為癡;卿,我鮑叔也」,運用①、③原則
(B)「卿可常臨,無相猜」,運用④原則
(C)「杖頭錢大不易,當為君少謀酒資」,運用①原則
(D)「囊中已自有,莫漫愁沽矣」,運用②、④原則
(E)「轍中水胡可以久掬?合更謀之」,運用①、②原則
108指考國文考科-30
[題組:第30題到第31題]
故車之堅可以任重也,而人斯載之;故弓之良可以射遠也,而人斯彀之。茍汝治車而堅矣,為弓而良矣,焉往而不為人所求。不此之務,而急急焉以求人知為事,則非予之所望於汝也。(陳高〈送族弟祥遊金陵序〉)
30. 陳高在上文中提及「車之堅」、「弓之良」,用意是:
(A)自許為堅車良弓的能工巧匠
(B)勉勵族弟以製作堅車良弓為務
(C)勸告族弟充實自身,如治堅車為良弓
(D)強調自身如堅車可任重,如良弓可射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