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33

[題組:第33題到第34題]
今之好惡者,多不免於因人,而尤易於附眾,不知眾人有眾人之好惡焉,而我亦自有我之好惡焉。使茍而同於眾,是我遂無好惡也,惟舉而試為察,則我故自有好惡也。
察者不因眾而起信,豈因眾而起疑?獨彼所為瑕瑜失得之端,亦必嘗親見之,而後愛憎之意得緣而有所出,不然,則未知夫所曹好曹惡之為何事也。
既無意於徇眾,豈有意於矯眾?獨彼所為積毀積譽之實,亦必嘗微得之,而後妍媸之意始因而有所生,不然,則未知夫所受好受惡之為何本也。
故即眾人之惡自真,吾惡眾人之惡自妄,察則彼此皆真矣。即眾人之好自確,吾好眾人之好自浮,察則人我皆確矣。(〈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33. 關於上文第二、三段的說理方式,敘述最適當的是:
(A)第二、三段平行,皆論「對於眾人之所好、所惡,都應親自明察」
(B)第二、三段對立,先論「明察眾人之所惡」,再論「明察眾人之所好」
(C)第二、三段是因果關係,先談「眾人有所好、有所惡」的原因,再談結果
(D)第二、三段是總分關係,先述「眾人有所好、有所惡」的現象,再加以分論

答案

答案:(A)。略解:第二段論「察眾人好惡需親見」,第三段論「察積毀積譽需微得」,二者平行,均強調「明察眾人好惡」;B「對立」、C「因果」、D「總分」均不符,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39

39. 關於下列馮忌的言談方式與內容,學生評析適當的是:
馮忌請見趙王,行人見之。馮忌接手免首,欲言而不敢。王問其故,對曰:「客有見人於服子者,已而請其罪。服子曰:『公之客獨有三罪:望我而笑,是狎也;談語而不稱師,是倍也;交淺而言深,是亂也。』客曰:『不然。夫望人而笑,是和也;言而不稱師,是庸說也;交淺而言深,是忠也。昔者堯見舜於草茅之中,席隴畝而蔭庇桑,陰移而授天下傳。伊尹負鼎俎而幹湯,姓名未著而受三公。使夫交淺者不可以深談,則天下不傳,而三公不得也。』」趙王曰:「甚善。」馮忌曰:「今外臣交淺而欲深談,可乎?」王曰:「請奉教。」於是馮忌乃談。(《戰國策‧趙策》)
(A)馮忌先故作姿態,誘使趙王疑惑探問,以展開後續鋪陳
(B)馮忌透過「服子與客對話」的故事,為之後與趙王暢言預埋伏筆
(C)在服子與客的對話中,對於相同的態度和言語,客故意與服子做不同解讀,藉以諷刺服子寵信佞臣
(D)舜見堯、伊尹見商湯的故事,強調明君樂見賢良毛遂自薦,既是客對服子的諫言,也是馮忌對趙王的期待
(E)服子與客的對話最終暗示「囿於偏見或成俗,可能錯失賢良」,馮忌藉此對趙王形成「莫如服子一般」的壓力,也為自己創造機會

答案

答案:(A,B,E)。略解:A馮忌「欲言而不敢」誘趙王問故,展開後續,評析適當;B透過服子與客的故事,讓趙王認同「交淺可深談」,為後續暢言鋪墊,適當;C客的解讀是辯駁服子,非「諷刺服子寵信佞臣」,不適當;D故事強調「交淺可深談」,非「賢良毛遂自薦」,不適當;E服子因偏見判客有罪,馮忌藉此暗示趙王勿犯同錯,創造深談機會,適當,故選A,B,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指考國文考科-16

[題組:第15題到第17題]
16. 依據上文,最符合孔子之意的是:
(A)要把國家資源給最需要者
(B)要實行仁政應先以身作則
(C)不可將服務人民當成施恩
(D)不宜冒進而凸顯長官失德

答案

答案:(D)。略解:孔子認為子路私贈食物是「顯君無惠、顯己德美」,即不宜凸顯長官失德;A「國家資源給最需要者」、B「以身作則」、C「不當成施恩」均非核心,故D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指考國文考科-24

[題組:第24題到第25題]
某聞古之君子立而相天下,必因其材力之所宜、形勢之所安而役使之,故人得盡其材,而樂出乎其時。今也某材不足以任劇,而又多病,不敢自蔽,而數以聞執事矣。而閣下必欲使之察一道之吏,而寄之以刑獄之事,非所謂因其材力之所宜也。某親老矣,有上氣之疾日久,比年加之風眩,勢不可以去左右。閣下必欲使之奔走跋涉,不常乎親之側,非所謂因其形勢之所安也。伏惟閣下由君子之道以相天下,故某得布其私焉。論者或以為事君使之左則左,使之右則右,害有至於死而不敢避,勞有至於病而不敢辭者,人臣之義也,某竊以為不然。上之使人也,既因其材力之所宜、形勢之所安,則使之左而左,使之右而右,可也。上之使人也,不因其材力之所宜、形勢之所安,上將無以報吾君,下將無以慰吾親,然且左右惟所使,則是無義無命,而茍悅之為可也。(王安石〈上曾參政書〉)
24. 依據上文,王安石上書曾參政的主要目的是:
(A)自薦其才,望獲破格拔擢
(B)乞求辭官,準許還鄉終老
(C)敘述理由,婉拒長官任命
(D)增設官職,廣納天下賢才

答案

答案:(C)。略解:王安石以「材不足、親老多病」為由,婉拒「察一道之吏、掌刑獄」的任命;A「自薦」、B「辭官還鄉」、D「增設官職」均錯誤,故C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指考國文考科-25

[題組:第24題到第25題]
25. 依據上文,王安石認同的人臣之義是:
(A)臣多病而不敢欺君,薦以有才之人
(B)臣為君奔走跋涉,不敢常事親之側
(C)君之使人,害有至於死而臣不敢避
(D)君盱衡情勢以擢才,臣遵行以為報

答案

答案:(D)。略解:王安石認為「君應因才、因勢用人,臣才遵行」,即D;A「薦有才之人」、B「不事親」、C「死不敢避」均非其主張,故D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指考國文考科-28

[題組:第26題到第30題]
28. 上文第三段畫底線處為馮驩所言,下列文句最接近馮驩之意的是: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C)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D)相秦而顯其君於天下,可傳於後世,不賢而能之乎

答案

答案:(B)。略解:馮驩謂齊王若不覆用孟嘗君,孟嘗君入秦將助秦弱齊,即「借寇兵」;A「因人之力」、C「狡兔三窟」、D「顯君」均不符,故B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指考國文考科-29

[題組:第26題到第30題]
29. 依據上文,關於孟嘗君廢而復相一事,敘述最適當的是:
(A)孟嘗君因政敵謗其廣納客卿,意欲奪權而被廢
(B)孟嘗君被廢後,門下諸客共議由馮驩西向說秦
(C)馮驩以策士的動向,分析當前國際角力的局勢
(D)馮驩以害說秦、以利說齊,終使孟嘗君復相位

答案

答案:(D)。略解:D馮驩對秦說「得孟嘗君可弱齊得地」(害),對齊說「覆用孟嘗君可折秦霸」(利),正確;A「廣納客卿」未提及;B「諸客共議」錯誤,是馮驩主動;C「策士動向」非核心,是分析秦齊雄雌,故D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指考國文考科(補考)-42

[題組:第41題到第42題]
42. 上文主要透過車生與狐的對話,使讀者感受其相知相得。一般而言,若對話中含有以下訊息:①幫對方獲益、②自己願讓步、③強調共通性、④減少生疏感,將有助於溝通和諧。下列關於上文對話的解說,適當的是:
(A)「我癖於麯糵,而人以為癡;卿,我鮑叔也」,運用①、③原則
(B)「卿可常臨,無相猜」,運用④原則
(C)「杖頭錢大不易,當為君少謀酒資」,運用①原則
(D)「囊中已自有,莫漫愁沽矣」,運用②、④原則
(E)「轍中水胡可以久掬?合更謀之」,運用①、②原則

答案

答案:(B,C)。略解:B「無相猜」減少生疏感,運用④,正確;C「為君謀酒資」幫車生獲益,運用①,正確;A未運用①(無幫益);D未運用②(無讓步);E未運用②(無讓步),故選B,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指考國文考科-30

[題組:第30題到第31題]
故車之堅可以任重也,而人斯載之;故弓之良可以射遠也,而人斯彀之。茍汝治車而堅矣,為弓而良矣,焉往而不為人所求。不此之務,而急急焉以求人知為事,則非予之所望於汝也。(陳高〈送族弟祥遊金陵序〉)
30. 陳高在上文中提及「車之堅」、「弓之良」,用意是:
(A)自許為堅車良弓的能工巧匠
(B)勉勵族弟以製作堅車良弓為務
(C)勸告族弟充實自身,如治堅車為良弓
(D)強調自身如堅車可任重,如良弓可射遠

答案

答案:(C)。略解:C陳高以「車堅、弓良被人求」比喻「充實自身才會被重視」,勸族弟充實自己,正確;A「自許能工」錯;B「製作車弓」錯,是比喻;D「強調自身」錯,是勸族弟,故C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指考國文考科-34

[題組:第32題到第34題]
34. 上文藉由故事人物的言行寄寓主旨,下列說明最適當的是:
(A)藉奔水氏批判虛榮浮誇、惺惺作態的人
(B)藉奔水氏表彰指揮若定、功成不居的人
(C)藉成陽朒諷刺食古不化、不知變通的人
(D)藉成陽朒讚美處變不驚、溫文有禮的人

答案

答案:(C)。略解:C成陽朒在宮殿失火時仍堅持禮節,不識變通,文中藉此諷刺,正確;A「批判奔水氏」錯;B「表彰奔水氏」錯;D「讚美成陽朒」錯,故C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