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8指考國文考科-38

38. 下列畫底線的文句,是進一步解釋前句「」內所述之內涵的是:
(A)前闢四窗,垣牆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B)「友從兩手,朋從兩肉」,是朋友如一身左右手,即吾身之肉
(C)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D)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將軍松柏不翦,親戚安居,高臺未傾,愛妾尚在
(E)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

答案

答案:(B,C,E)。略解:B解釋「友、朋」字形含義;C解釋「三省吾身」的具體內容;E解釋「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的表現;A「以當南日」是目的,非解釋;D「屈法申恩」與後句是因果,非解釋,故選B,C,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學測國文試卷第8題

8-9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8-9題。

德國作家赫塞曾把孤獨比喻為「荒野之狼」,文學家用來形容孤獨的意象無疑都非常有力,只可惜太個人化了,我想尋找更具普遍性的意象。
孤獨的面貌並非只有悲傷,它也可以是欣然而美好的;事實上,孤獨乃是人必然的存在狀態,也是一種回歸和自由,且常存於深刻的互動中。我在中國哲學裡找到一個簡潔有力的「太極圖」,很適合說明孤獨的特質。太極圖由陰陽(黑色)兩個對稱而對立的半部所組成。如果把陰比為孤獨,把陽比為交會的話,非常能說明孤獨和交會的關係。首先,陰陽兩個半部裡各自包含著對方顏色的若干細線,這反映出:沒有所謂純粹的孤獨,也沒有所謂純粹的交會。其次,兩個半部間有一灰色的中間地帶,這和前者互為對方底景的特質相似。最特別處是在陰的中央位置有個白點,在陽的中央位置有個黑點,這似乎意味著:在人我交會的極致中,人有可能會突然體驗到最深沉的孤獨,而在孤獨的極致中,人也可能會突然體驗到自我和天地、人際之間最深沉的交會。
用太極圖來象徵孤獨還有一個優點:它可以映出孤獨和群體生活二者對人同等重要,是體驗世界不可偏廢的兩條路徑。(改寫自菲力浦·科克《孤獨》)

下列敘述,符合上文文意的選項是:
(A)文學家每為孤獨所困,但描繪的內容都是個人化的經驗,難以引起讀者共鳴
(B)孤獨和交會的關係就好比陰、陽,二者互涉於對方之中,不可能真正的獨存
(C)要完整體驗世界必須同時過著孤獨和群體生活,讓自己處於灰色的中間地帶
(D)太極圖中的白點象徵在孤獨中能安慰我們的朋友,黑點象徵人心深處的黑暗面

答案

(A)文中未言文學家描繪難以引起共鳴。(B)符合文中「陰陽互含」的論述。(C)文中強調二者同等重要,但未言必須處於中間地帶。(D)對白點、黑點的解釋錯誤。故正確選項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學測國文試卷第13題

12-13為題組
下列畫線人物的情緒表達方式基於「展示規則」而進行調整,以致其言行舉止呈現了前後差異的選項是:
(A)到了午間,掌櫃取下粉板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第二年端午,又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
(B)輪夫撞進後堂,月香見了鍾離義,還只道萬福。張婆在旁道:「這就是老爺了,須下箇大禮。」月香只得磕頭
(C)范進因這個嘴巴,卻也打量了,昏倒於地。眾鄰居一齊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漸漸喘息過來,眼睛明亮,不瘋了
(D)王戎七歲曾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間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辛。」取之信然

答案

「展示規則」指情緒表達受社會文化規範而調整。(B)月香原本行萬福禮,經張婆提醒後改行磕頭大禮,符合因應社會規範(身分)而調整情緒表達(禮節)。故正確選項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學測國文試卷第15題

14-15為題組
依據上文,最符合老茉子之意的選項是:
(A)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B)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C)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D)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

答案

老茉子以「齒堅剛而盡,舌柔順不弊」為喻,主張柔弱勝剛強,與(B)選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出自《老子》)意涵相符。故正確選項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學測國文試卷第23題

言談中有時會透過「吃虧讓步」的態度或方式表達善意,以求達成良好的互動。下列畫底線處的對話,運用此一言談技巧的選項是:
(A)太公道:「師父請吃些晚飯,不知肯吃草腥也不?」魯智深道:「酒家不忘壺酒,遮其甚麼渾清白酒都不嫌選,牛肉、狗肉,但有便吃。」
(B)帝頸慄不已。只見階下披甲持戈數百餘人,皆是魏兵。帝泣謂群臣曰:「朕願將天下禪於魏王,幸留殘喘,以終天年。」賈詡曰:「魏王必不負陛下。」
(C)王夫人道:「也罷,我們就去罷。只是我們大大咧咧的,只怕村裡人笑話。」賈政道:「無妨。」王夫人命眾姊妹用轎,自與賈政隨車隨後,逕投花園而來。
(D)范進即將這銀子交與渾家打開看,一封一封雪白的細絲錠子,即便包了兩錠,叫胡屠戶進來,說道:「方才費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錢來。這六兩多銀子,老爹拿了去。」
(E)劉姥姥便站起身來,高聲說道:「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個老母豬不抬頭。」自己卻鼓著腮不語。眾人先是發怔,後來一聽,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來。

答案

(A)魯智深不挑食,展現隨和。(B)漢獻帝以禪讓求保命,是吃虧讓步。(C)王夫人自謙「大大咧咧」是客套,非實質讓步。(D)范進多還銀兩,是知恩圖報。(E)劉姥姥自嘲逗樂,是犧牲自尊以活絡氣氛。故運用「吃虧讓步」言談技巧者為(B)(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學測國文試卷第25題

二、文章分析(占 18 分) 閱讀下引〈虬髯客傳〉「紅拂女夜奔李靖」一段文字,回答問題。答案請標明(一)、 (二)書寫,文長約250-300字(約12-14行)。
(一)分析李靖在整段事件過程中的情緒變化。
(二)闡述紅拂女如何運用說話技巧,使李靖接受她的投靠。

靖歸逆旅。其夜五更初,忽聞扣門而聲低者,靖起問焉。乃紫衣戴帽人,杖揭一囊。 靖問:「誰?」曰:「妾,楊家之紅拂妓也。」靖遽延入。脫衣去帽,乃十八九佳麗人也。 素面華衣而拜。靖驚答拜。曰:「妾侍楊司空久,閱天下之人多矣,未有如公者。絲蘿非 獨生,願託喬木,故來奔耳。」靖曰:「楊司空權重京師,如何?」曰:「彼屍居餘氣, 不足畏也。諸妓知其無成,去者眾矣。彼亦不甚逐也。計之詳矣,幸無疑焉。」問其姓, 曰:「張。」問伯仲之次,曰:「最長。」觀其肌膚、儀狀、言詞、氣性,真天人也。靖 不自意獲之,愈喜愈懼,瞬息萬慮不安,而窺戶者足無停屨。

 

三、引導寫作( 占 27 分)
「有經驗」或「沒經驗」其實各有利弊;是利是弊,是阻力是助力,端看事件的性質、 事態的發展或當事人如何看待……而定;至於「好經驗」或「壞經驗」,或許也存在著不 同的意義與影響。
請以「關於經驗的N種思考」為題,結合事例與看法,寫一篇完整的文章,文長 不限。

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8題

依據下文,最符合作者理想的文藝評論是:
評論家最好能具備這樣幾個美德:首先是言之有物,但不能是他人之物,尤其不可
將西方的當今理論硬套在本土的現實上來。其次是條理井然,只要把道理說清楚就可以
了,不必過分旁徵博引,穿鑿附會,甚至不厭其煩,有如解答習題一般,一路演算下來。
再次是文采斐然,不是寫得花花綠綠,濫情多感,而是文章在暢達之中時見警策,知性
之中流露威性,遣詞用字,生動自然,若更佐以比喻,就更覺靈活可喜了。最後是情趣
盎然,這當然也與文采有關。一篇上乘的評論文章,也是心境清明,情懷飽滿的產物,
雖然旨在說理,畢竟不是科學報告,因為它探討的本是人性而非物理,犯不著臉色緊繃,
口吻冷峻。(余光中《從徐霞客到楚谷·自序》)
(A)關注本土現實,不與西方理論進行比較
(B)能針對作品闡述己見,不刻意逞調校學
(C)用比喻解讀作品的內涵,安頓讀者心靈
(D)以感性情味為尚,避免因知性而顯枯燥

答案

文中強調「言之有物」、「不必過分旁徵博引」、「文采斐然」、「情趣盎然」,故(B)「能針對作品闡述己見,不刻意逞調校學」最符合。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30題

27-30為題組
乙文第二段列舉數種鱷魚,最主要是為了說明:
(A) 不同種蟲地的鱷魚,鹽腺的效能也隨之有所
(B) 不同種類的鱷魚,鹽腺所在的位置也不相同
(C) 鱷魚鹽腺的位置,會隨機地鹽分多寡而改變
(D) 鱷魚鹽腺的退化,係經過長時間的演化歷程

答案

乙文第二段列舉鹹水鱷、淡水鱷等,說明鹽腺位置(多在舌下)相似但效能隨環境不同,旨在說明(A)「不同種鱷魚的鹽腺效能隨棲地不同」。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5學測國文試卷第9題

9-10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9-10題。

謠言揭露秘密,這一點不可多得,故而珍貴異常。然而這雖是謠言的價值來源之一,卻不能解釋謠言為什麼流傳。黃金也因為稀有而珍貴,但人們卻不是使之流通,而是將它儲存起來。黃金和謠言有一個根本的差異——謠言的可信度並非永遠不變,萬一某個謠言被公眾確認為「謠言」,它便會壽終正寢,因此,謠言必須儘快使用,趁它尚有價值之際,從中獲取利益。事實上,當傳播者推心置腹地吐露隱情,與人分享秘密,他的形象便如同一位掌握了珍貴知識的人,在謠言的接收者眼中,散發出美妙的光輝。

僅當謠言總有其源頭,但推動謠言的力量還是在聽到謠言並且傳播謠言的人身上。謠言的說服力是隨著它接觸到的人越多而越加增強的。人們聽到謠言,常常從自己的角度來豐富謠言,甚至提供其他的論據來證實謠言。在這個「滾雪球」效應裡,人們把謠言變成自己的,在裡面投進自己的想像和幻覺。(改寫自[法]讓·諾埃爾·卡普費雷《謠言——世界最古老的傳媒》)

依據上文,選出符合作者想法的選項:
(A)謠言因揭人隱私而為人所憎,故無法如黃金般保值
(B)即使被證實為虛構,謠言仍會如滾雪球般繼續傳播
(C)謠言傳播者未必心懷惡意,大多只想藉此贏得注目
(D)人們常透過謠言製造幻覺,藉以掩飾對真相的恐懼

答案

文中提到傳播者藉分享謠言塑造「掌握了珍貴知識」的形象,即(C)「藉此贏得注目」。故正確選項為(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5學測國文試卷第10題

9-10為題組
下列甲、乙兩項推斷,符合上文論述邏輯的選項是:
甲、傳播者的形象越好,謠言的可信度越高。
乙、傳播者的人數越多,謠言的說服力越低。
(A)甲、乙皆正確 (B)甲、乙皆錯誤
(C)甲錯誤,乙無法判斷 (D)甲無法判斷,乙錯誤

答案

甲:文中未提及傳播者形象與可信度直接相關,無法判斷。乙:文中明確指出「謠言的說服力是隨著它接觸到的人越多而越加增強」,故乙錯誤。因此正確選項為(D)甲無法判斷,乙錯誤。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